本书号称教练领域里面的圣经,自出版发行以来在企业界,培训界等领域广受追捧,书中的“GROW”模型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常用的教练模型,而本书作者惠特曼更是被国际教练联合会(ICF)授予约翰爵士终身成就奖。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书中的一个观点,即:觉察与分析是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所谓觉察,简而言之就是高品质的输入与反馈,即教练通过强有力的问题输入给教练对象,让教练对象镜像式的清晰理解自己本身所有的问题。而分析则是以一种封闭式的带有评判性的问题输入给教练对象,结果致使教练对象自尊心受挫,难以产生自我觉察。
举例而言:为什么这么一点小事,你都做不好?这就是典型的分析思维方式,而觉察则是,这件事情,你是怎么做的?如果让你再做一次,你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等。
于我而言,自己与人的日常语言交流与表达,会常常陷入到分析式的心智模式中,从而给人造成的反馈始终是带有评判性的观点,故书中提到这一点时,让我顿时产生自我批判与反思。
当然,本书最重要的还是前文提到的“GROW”模型,即“目标―现状―选择―意愿”,但是正如本书所言,任何理论模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这一理论也有其适用的场景,即以觉察与责任担当为基底构建而成的情景,这一理论模型才能发生效用。
觉察,前文已然解释,而责任担当则是教练以强有力的问题激发教练对象本身的责任感,因此,觉察与责任担当的实际表现其实都是教练以强有力的问题对教练对象进行高品质的输入。
而所谓强有力的问题,涉及以下十个方面:①•创建觉察和责任感; ②•跟随教练对象的兴趣; ③•激发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④•增加可能性/拓宽视野; ⑤•目标导向和聚焦解决方案; ⑥•非评判性的; ⑦•强调注意力、思考和观察; ⑧•要求更高程度的聚焦、细节和精度; ⑨•要求答案能表明思想品质、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 ⑩•支持性的和挑战性/激励性的/创建反馈回路。
在这十点当中,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第六点,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非评判性。至于本书的“GROW”模型,相对而言,很容易去理解,但也并不是那么简单,比方说G:目标设定,居然可以从19个角度去考虑:“SMART”法则;“PURE”法则;“CLEAR”法则,这些法则便就是衡量目标的指标。至于其它三个方面:R现状分析;O选择方案;W行动意愿,便就不多做阐述了,书中比我阐述的要更加精彩。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形容自己读完本书后的感慨:“唯一能够限制你的是目光短浅和自我设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