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没有盐,家家户户都不方便,对盐,谁不想知道个究竟呢?
一 盐的制作
古诗咏米,说米是"粒粒皆辛苦",假若你了解盐的制造过程,盐又何尝不是粒粒自血汗得来呢?
在过去,在广大的沙滩上,当太阳把盐已经完全晒到土面来了,盐民们便相约的去削。盐民把这连接切刀的套子套在头上,用两手按住两边,切刀捺入土内,一步一步的,一行一行的,很费力的向后拖;使浮面的土在刀锋下翻过身来,这是含有盐汁最多的泥土。翻起以后,再把这大块的灰捶碎,盐民叫做"摊匀"。你看,在生产线上挣扎着的全岱盐民,也一致和太阳拚命;海水,在高热度的热气中蒸发着,喷出腥湿的浊氛。在饥饿线上挣扎着的全岱盐民,也一致和太阳拚命;海水,在高热度的热气中蒸发着,喷出腥湿的浊氛。你到处可以听见这样像惊奇又像悲哀的声音,于是每个盐民黑而且瘦的脸孔上,都显出极度恐慌的神情,眉头成天儿打了结,好像是已经判决死刑还没有执行的囚犯似的。不过,就是依据这已涉及的过程看,盐的制成的不简单,艰难,已可以看见了,而况这里所述的,还只是盐的本身的事,只是生产过程的二分之一。
然后,就在这在广大的沙滩上面,有坟冢似的一堆一堆的土,这土堆就是已经漉过了盐汁重复从盐池里掘起的那作为"削灰"的沙泥。最初是叫做"垦漕",就是把已经漉过盐的旧土掘起。那盛卤的桶,有时用磁缸;不过,在盐灶旁的,大都是木制的。卤成功了,如果要烧盐,随时可以挑到盐灶里去,不烧,就可以用"草筋"将桶口封起。这里,有一说"盐灶"构成的必要了。在灶后有大的卤缸以及盛海水的缸,上面有小的卤桶,接近着盛盐盘的一个桶,以小竹筒直达盘内。就这样的开始烧盐。大约要经过一点半钟,一盘盐才可以烧成。在中间,还有手续,就是过干时要搀海水,烧得将干时要用铲翻身,摊匀,使它成为盐时为止。在盐烧开以后,也可以说还没有烧老时取出,那叫做"盐精",但这只是烧盐的人家留着自己吃,或者漱口用,一般的却要完全烧好,再铲入箩内,挑到仓内藏起,再打包装运出去。盐就是这样制成的。
二 察尔汗的盐盖很坚固
有一年,我们到察尔汗的盐盖处。这会儿,我们几个伙伴,从格尔木城驱车来到察尔汗,又在万丈盐桥上驶行了。褐黄色的天空,没有一只飞鸣的百灵鸟,褐黑色的盐地,没有一棵绿色的小草,甚至连大戈壁常见的骆驼草也没有,天上地下的飞禽走兽,也不会来这儿作客,整个天地是干渴的,苦涩的,弥漫着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气。你瞧,只此一个比数,你就可以想像得出这儿是一个多么严酷的盐的王国,一个多么荒凉干旱的世界。
不一阵,我们跳下车,两脚踩着疾藜般的盐槎儿,向着人声喧嚷的地方走去我听一位施工参谋说,按照科学计算,察尔汗的盐盖坚固异常,自然可以跑汽车,也可以跑火车,似乎并不存在承载力问题。但是,这儿除了坚如磐石的盐盖之外,还有密集的溶洞地段,和最容易发生震动液化的地层--它就象绿草覆盖的沼泽地一般,你不知不觉地在上面走着,忽然脚下松动起来,不小心就会掉下去。这时,我蓦地掉过头,发现距铁路桥不远,在燥热的阳光下,在迷迷惘惘的盐气中,影影绰绰显出一片黑压压的物体,象是大戈壁常见的海市蜃楼似的,上面忽而闪出楼台亭阁,忽而闪出一座繁华的村落。…他从怀中取出包盐的小包,吃了几粒盐,然后冒着磅礴大雨,毅然爬出了洞口。肖家喜用颤抖的手从怀中摸出包盐的小布包,那里有他千省万省剩下的最后几粒食盐,不能再省了,他伸出舌头,将几粒晶亮的盐舔入肚内。他舍不得丢掉包盐布,方方正正迭好,重新揣进了怀中。
三 盐的文化渗入到我们百姓的骨髓
一天我看到了 教训人的场景: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你倒教训起我来……,做事要从容。”
“他娘的,这可真是越渴越吃盐,越急越出错儿!”
“笑,是生活中的盐,没有盐,过日子还有什么滋味?”
小李瞧着他毫不在乎的神色,气不打一处来:"你少说没盐味的话!”
于是他象拒绝嘲弄和侮辱似地冲着对方说:"我家不急钱买盐,不卖!"“人不吃盐就没有劲,就不能生产劳动哩!”
你看,这是说盐对生产劳动的重要性,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盐,也成了一种盐文化。例如:在船工出海的时候,要举行对海的祭祀活动,祭品中有一重要的一样就是盐。还有,产盐的地区有不少的盐文化。因为山东、南阳、四川,在汉代都是富庶之区,都是盐铁工商业最发达的地方,都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最多的地区,豪门富室既多,修造坟墓就多,于是遗存的汉石刻画,也就多量的发见了。通过人物形象与画上题诗:“渔翁晒网趁斜阳,渔妇携筐入市场,换得城中盐菜米,其余沽酒出横塘。”后还有诗话有诗话,“大雪纷纷何所似?空中撒盐差可拟。“
现代有人写道:”大片大片的云朵,象侧斜的白帆,在广漠的天空上漂浮,白云和白盐茫茫的荒原,将天空映衬得分外湛蓝,那一轮丽日也是分外炫人眼目。“
盐还形成了烹饪文化的一部分。陆文夫的《美食家》中写着:“将油熬热炒菜前先放点盐(粗盐较好),盐里的碘化物能解除黄曲霉毒素,过半至一分钟再放佐料和菜。要知道汤要少放盐,他也许看过我写的回忆儿时吃盐水鸭的散文,记住了那颗红红的小辣椒,特意切了红辣椒丝撒在汤上,汤是白的,鱼皮是黑的,辣椒是红的,我喝下了五颜六色,暖暖和和地登上了驶往北方原野的列车。”
你看,盐文化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 "于琐碎处见精神", 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系于民生。
兄弟民族的疾病,最普遍的是肠胃病(因饮食粗劣),风湿病(因衣服少房屋坏),眼病(经常烤火),皮肤病(劳动擦伤)和甲状腺肿大(缺盐或缺碘,西昌德昌县肿颈的最高到百分之九十);地方病如藏族沿交通线患花柳的很多,滇西滇南黔东南疟疾流行,云南有三十余县(主要在泰族等兄弟民族聚居区域)的人,他们的血液百分之八十三含疟疾虫,一般脾肿指数为六四·九七,疟蚊多至二十三种。
我国政府对碘缺乏病地区必须供应加碘食用盐。运输部门应当将盐列为重要运输物资,对食用盐和指令性计划的纯碱、烧碱用盐的运输应当重点保证。经化工部批准的以盐为原料的少数碱厂综合利用资源加工制盐,符合国家规定的食用盐卫生标准的,可以作为食用盐销售。
五 盐政是经济体系的重要一员,是中国社会历史的风情表
盐税亦称盐课,为政府对食盐所征之税也。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盐税法系乱弊宝丛生,虽历代盐政时有更张,各区盐务年有兴革;然终以积重难返,盐政败坏,一至于今日破碎支离之局。
考我国盐税之兴,早见于三代,禹贡有青州贡盐之语,周礼有太宰掌山泽之赋,管子治齐正盐策,以盐为官业,至五代后周,始有引票之制,商专卖制及至清代以降,始有形成,故其自古迄今,变迁殊多,兹为明了历代盐税之沿革起见,特将其分为四期以说明之:)专卖与征税之循环时期自先秦以至隋唐,专卖与征税两制互相循环采用,管子相齐行专卖制,实施计口税盐法。桑弘羊在同儒生的辩论中,明确地指出了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对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重大政治意义。
隋代统一,始罢盐税。唐初盐仍无税,至代宗至德间,刘晏为运使时,始有盐法,综其法之大要:即民煮,官收,商销,实与近时所谓就场专卖者相同。又设常平盐,如遇商人不至,则减价出售,使民无淡食之虞。遂成官盐滞销,私盐充斥之象。引制之创始时期隋唐而后,五代纷争,藉盐利以充军费,贪图重税,以增收入。宋初盐法,采用官方运卖之制,其后又行通商官卖二法,迨官卖与通商皆敝,乃变行钞法,其法:令商人入钱买钞,赴产地领盐,任其运卖。崇宗时,又变钞盐法,分为长引短引。所谓引者,即政府所给之领盐执照也。其法凡商人运盐,限以时日,视地远近,各给以引,是为盐引之由来。及至南宋开元,又变盐法,征收引税。其法:视盐地之便宜与否,划行盐之引界,谕各商人不得逾越,越则为私,于是引制大成。元承金制,有纲运纲总之法,凡政府按场址远近,建仓贮盐,通立纲数,设官分运,商人领盐,依资发给,是为纲运之法;凡各就岸埠所在,遴选商人,充盐总部辖,是为纲总之法。其法:以票运于边圉或边地,出资供给饷项,以易钞引,然后向盐区领盐贩卖。到清朝时,施琅在给康熙的奏疏中写道:"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薄,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可见出现了盛世景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课税制度才走向科学与正规。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在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那时候我还记得有一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颤颤悠悠地走进代销店,万分珍重地递给志强一颗鸡蛋,歙动着干瘪的嘴唇说:“孩儿,给我换上五分钱的盐,三分钱的洋油,二分钱的洋线。”显见,社员吃盐点灯的几分钱,得眼巴巴地瞅着鸡屁股。我们小的时候,往往趁父母叫打酒买盐的机会抠几个零钱,遇上鲜果上市,就买看了好笑的歪嘴桃子吃,当然也买紫幽幽的林枣儿,那是因为它既便宜又好玩。
现今世界各国之盐税制度,千差万殊,各不相同。欧西各国对之已有废除之趋势,如英瑞比三国对盐已采行无税制了;即尚采行有税制的各国,对其税率亦莫不力求减少,来减轻人民的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