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882623/51a95137077ae61c.jpg)
烟搭桥,酒铺路,色做乐,财挡灾。礼多后门开,欲攻城池酒为兵,道路难行钱作马。
而《北平无战事》中的崔中石,搞关系更胜一筹。
本是拜访中统主任徐铁英,崔中石也不忘给秘书赠送“小”礼物。的确,“宰相门前七品官”,“县官不如现管”,大佬身边的秘书、助手,都是有实权的二号首长,哪怕王府家的门卫,外人都要高看一眼。
崔中石掏出精致的钢笔,说:“文化人的交往,这个不犯纪律吧?”当被拒绝时,崔中石露出敬佩的表情,说:“难得,我一定跟你领导说,培养了你这么难得的人才。”不因拒绝恼羞成怒,也不因拒绝而三番五次“进攻”,让人舒服,又不掉身价,高明!
被引进徐铁英办公室后,见徐主任正装模作样批阅文件,崔中石没出声,没打扰,而是静静等候。当徐铁英问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时?崔中石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把what的问题故意曲解为why问题,确实,学生时代考试时,答非所问是一种错误;而现实生活中,答非所问有时是一种斡旋的能力和手段。
崔中石不紧不慢地说“这东西不是给徐主任的,徐主任也不会要。为了大少爷的事,耗费人力、物力,而局里又没有这部分开支,车马费还是要我们出的。”
简短的答复,却显示了崔中石严密的思维逻辑。其思维路径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学习。“东西不是给你的”,这是不给对方心理压力;“你也不会收”,这是抬高对方的品德,认可对方的清正廉明);托你办事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但局里没这部分开支,所以车马费我们出。替人着想,且最高明的是,把本来送礼让对方收益的事,说成了不能让对方帮忙办事,而让对方有所损失。换句话来说,把送礼让对方增收的事,说成弥补对方损失的事,给人天经地义的错觉。佩服!
当徐铁英不愿收礼时,崔中石又有新招数。他先给徐铁英恭恭敬敬点了一支香烟,以此来缓解尴尬和冷场,也是给自己预留时间思考如何应对。
稳定情绪后,崔中石抛出诱饵,说“徐主任是否晓得已被囚禁的侯俊堂在民食调配委员会有多少暗股份吗?”。他怕被录音,也怕留下口实,于是在纸上写了20%。“如侯俊堂死了,这股份属于谁?”,于是纸上写“您”。紧接着,又用橡皮擦掉,可谓天衣无缝。
怕火候不够,崔中石又从对方难处和软肋—亲情角度唤起对方的动力,“徐主任的妻子儿女虽已到了台北,但是四口人还住在50平的小房子里,徐主任不为自己养老考虑,也要为他们着想。要知道,那些民食调配委员会的人,所贪腐的可是五辈子都花不完呢!”。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出发,外加对比手段,威力确实不可小觑。
崔中石搞关系,既达到目的,又要安全。他一定通晓传达信息的精髓。传达信息,说话不是唯一手段,书写是,肢体语言也是,眼神更是。剧中,徐铁英的一个斜向纸的眼神,被崔中石捕捉到,其实就是示意崔中石把股份写到纸上。当然,也许是崔中石主动采取写在纸上的传达信息方式。在后续崔中石见方孟敖时候,知道被监听,也是通过书写传达信息。
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同时通过书写传达着真实信息—这是刘和平老爷子创作情节的惯用手段。《大明王朝1566》中,在被严嵩监控情况下,张居正也是与徐介这样传达信息,嘴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手中的笔却穿传达着真实的信息。
反之,《青瓷》中的男主角,给大佬送礼时,竟然提着现金直奔大佬办公室,结果是踌躇满志而来,垂头丧气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