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一小鲜肉们穿着肥大的军训服,腼腆拘谨地站在学长学姐面前,做着小小的自我介绍。不由得想起当初自己也出于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好奇,接二连三的跑去面试,加入了好几个学生组织,后来因为课程繁多,不得不退出两个,最后留在了学生会和青志协。
大一新生最初对于加入学生会的意识可能就来自学长学姐们的那句,“在这里你能够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就傻乎乎地都跟着去了,争先恐后,甚至因为最后没有被录用而感到遗憾。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大二的老学姐想说一句,学生会,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大上
老学姐的大一
我大一所处的部门是由社联并入学生会的社团工作部,主要的工作和社联的性质一样,负责社团活动的场地申请,承办每年开学社团纳新的“百团大战”以及其他几次大型的文艺活动。
依然记得学生会的办公室上赫然写着“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几个大字。实际上,学生会和每一位同学的距离并不近,如果你的宿舍里没有一个是学生会的,那么大学四年里,除了在食堂门口匆匆而过时被你撇下的传单,你基本不会听到有关学生会的消息。
身处学生会,你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等级意识,干事对部长,部长对主席,虽然只是学姐学长的身份,但是会有一种隐形的敬畏感。由学长变为部长,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自动的等级划分,是因为学生会的官僚风很重。或许这是所有大学学生会的通病吧,也无可厚非。另外每个部门的做事效率都很低,虽然这也跟干事做事的积极程度有关,但是据各个部门反应都有这样的问题。
学生会的每个部门每学年会象征性的举办几个与自己部门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多有重复,比如文艺部会办“校园十大歌手",社联会办“达人秀”;而且有的活动根本就脱离了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不禁想问这些活动的意义在哪里?难道是是为了刷存在感?这一点在青志协的体会更深,有些志愿活动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到别人,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本身失去了作志愿最初的意义。后来我才想起,当时面试时学姐问过我的一句话,“如果加入部门后,你发现这个部门与你想象中的不一样,你会退出吗?” 即使不一样,我也履行了当初的承诺,没有退出,坚持做完了干事。
离开的人,也许是因为没有信心、没有那样强大的能力改变现在的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那么有必要加入学生会或者学生组织吗?
答案是,有。
虽然做了大一一年的干事后,我并没有继续留任任何一个组织,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一年的经历是无用的。
任干事期间,有一次学生会主席给我们开了一次会,每个部门里出两个干事参加,主要让我们讨论讨论进入学生会以来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话说,有人官方客套地夸部长夸部门,结果被打断;有人直接指出学生会的官僚气氛重,主席脸色自然不好看;然而做事效率低是一致承认的。
每一次的“收到请回复”让部长干事都身心俱疲,每个人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去参与这些工作,然而并没有效率,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细碎分配不到位,导致有的人忙的要死有的人无事可做。最无奈的是虽然每天都很忙却没有过的很充实的感觉。至于做这些事的意义在哪,或者对你自身有什么帮助,那就得看自己的体会了。有的人觉得时间花在这些上面没有什么益处,也没有多大意义,于是一年后就走了;有的人会在其中找到乐趣或者本来就有目标,会努力表现干到部长,甚至干到主席。
在开会过程中,主席说他当天安排一个部长去做一件事,那个部长回复他,“我最近太忙了,明天得去参加比赛,今天还在准备,过几天就到考试月了,学习落下的还没补,实在忙不过来了。”主席给他回复了很长的一段话,并且分享给了我们。
他说:“你身处的职位决定了你要担当的责任,在一些事情上你必须做出选择,得到必然会有失去。我从干事到今天成为主席,肯定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是我得到了我想要的,对于失去的我并不后悔。”
他还继续讲了自己的故事。他说到自己做干事的时候,有一次和当时的主席一起为一次会议布置场地。两个人在会议桌两旁摆放矿泉水,他很快就摆完了,抬头看到主席还在那边摆,心里笑着怎么摆的这么慢,等他仔细看才发现,主席摆的那一排水瓶笔直排列成一条直线,摆的慢是因为他放每一瓶水都用胳膊量一下,确保没有放歪。他默默地重新摆了自己的那排水,好像突然找到了在这里工作的意义。也是从这时开始,他下定了自己要做主席的决心。于是,他每天都在学生会办公室对面的教室自习,只要有人需要,他几乎随叫随到,每天都在自习学习成绩也提升了几十个名次。
图片来自网络茨威格曾说,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暗中标示着价格。
得到必然伴随失去。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只要最后那是你想要的,就是值得的。
自习晚归时的随手拍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遇到一些人,懂得一些道理
即使没有继续留在学生会,我也感谢这份经历。
因为在大学里,如果不去参加任何的组织或者活动,你接触的人会非常有限。想要认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人,加入校会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有所体验就是一种收获,是去是留也不必要看作太重要的问题,至于锻炼自己提升能力这种话就随便听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