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换作以前,我是决不会读教人阅读的书的,阅读是件很私人的事,用自己的想象力、经验与美感和作者交流;后来发现,那是因为自己看的书的面太窄了,无非在文学的外围打转,眼巴巴地望着其他学科的书在书架上躺着,迟迟下不了手,即使兴致来了翻开也没有下文,理解一遇到障碍就匆匆放下了。
想想做其他事好像也都一样,看似有好多兴趣,想学画画、摄影、外语,但都停留在被别人美好的成果诱惑的阶段,一谈到专业词汇,提到埋头苦干,就觉得难以进行下去。
任何学科,在你被吸引时只谈得上“感兴趣”,只有当你潜心沉进去,把清它的来龙去脉,日复一日地刻意训练,说得上了解它之后,才能谈趣味的。在这之前,并体会不到一件事的真正乐趣。
所以想来,读书时认为数学、物理无趣是很愚蠢的想法,自己根本不了解这些学科在阐述什么,在如何用它们的语言来创造这个世界,只是快速逃离,把学理科的苦统统逃避掉,即使在解一难道题,头脑顺着推理的过程一步步爬向结果时,也会瞬间醍醐灌顶般顺畅,但这种热情还远远不足以让我爱上它。当然,不排除学校的教学方式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我们爱上这些学科。
直到毕业之后,才打心眼里感受到没有一个可以掌握并且持续进步的兴趣(也是技能)的人生是多么的无能、乏味和不自由。以为躲避过一个困难,困难就不存在了,都堆在一起在后面的人生等着你呢,困难,还是早些面对吧(绝对是血的教训)。
然而,有些事想起来的确会热血沸腾,愿意一头扎进去不出来了,但是并没有掌握是为什么?
我认为可以归结于思维上的懒惰,太习惯接受别人给的现成的东西了,现成的方式、现成的思考、现成的结论,忘记怎么独立地完成一件事,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从信息搜索、建立方法,到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进行,最后达到目标,这个过程好像并没有完成过,这里不指实际生活中完成一桩事,就指需要埋头学习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简单来说,就是自学的能力,弱到爆。
阅读只是许多想达成的事中的一件,最基础的一件,而不是最紧迫的一件,如果这辈子其他感兴趣的事最后都只能做个半吊子,那我希望阅读这件事是可以坚持下去的。
现在我认同阅读也需要方法,就如作者所说的,艺术就跟其他有规则可循的事一样,是可以学习、运作的。就跟养成其他事情的习惯一样,只要照着规则练习,就可以培养出习惯来。
至于为什么要阅读或寻找自己的兴趣,引用书中结尾处的一段话: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像药品一样,一旦习惯了之后,需要的量就会越来越大。到最后,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点点,甚或毫无作用了。这时,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
好了,进入正文。
首先,这本书所叙述的方法都是基于“主动阅读”上,是为了增进理解力的阅读,而不是只获得资讯的阅读。
什么样的阅读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呢?首先你需要读一本水平高于你的书,是作者走在你前面,你加快脚步追一追是可以追上的距离。如果一开始就想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康德,那估计以后再也没有打开哲学书的愿望了。
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一套读书的方法,他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看下图,我理解的四个层次就是这个意思。第一个层次的基础阅读在学校我们是完成了的,就是认字,读懂一句话的字面意思,不用深入讨论。剩下三个层次的阅读一一来说。
阅读的四个层次一、检视阅读(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略读或粗读(了解本书的架构 )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
暂停一下,在你脑海中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而在那个类型中,已经包含了哪些书。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主题,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 判别出一本书里你认为重要的词汇。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大部分作者会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的。(论说性的书!不是小说!)
PS: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
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
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在大多数情况里,你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碰到困难就去查阅资料这件事,如果时候不到,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感觉这一步适合任何一本你想读但又觉得自己肯定理解不了的书,先花一天或者半天扫一遍,再去想哪里不懂,为什么不懂,再作判断,要不要仔细读一遍。)
作者给的小励志: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我的感受是,有次买了《哈姆雷特》舞台剧的票,晚上就要去看,但我没有看过哈姆雷特啊!想到晚上也许会被满台的英文弄得头晕脑转,我抽出书架上已经积灰的《莎士比亚悲喜剧》,厚厚一百来页的哈姆雷特被我瞪着眼睛一下午读完了,以前磨磨蹭蹭也翻不了几页的剧本在脑中铺展开情节,那些精妙的台词让我忍不住出声念出来(就是这么妙,妙到灵魂打颤),晚上再看戏剧时,我不用看幻灯片上的台词,意外地投入,回家后又把书翻开回味印象深的台词,这个故事算是明白了,阅读还是需要给自己一点紧迫性的。
检视阅读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 阅读的速度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理想上来说,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 逗留与倒退
“逗留”(fix-ate)现象。(眼睛在移动时看不见,只有停下来时才能看见。)
在读这一行字的时候,大部分人只能间隔着看到一个个单字或最多两三个字的组合。不熟练的阅读者在每看过两三行之后,眼睛就自然地“倒退”(regress)到倒退到先前读过的那一行去了。
但我们的头脑跟眼睛不一样,并不需要一次只“读”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我们的头脑可以在“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段落。
因此,阅读时,我们应该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
技巧: 用手指辅助。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也能帮助你专注于你所阅读的东西上 。(我试了,觉得效果不好,手指会挡住字啊!可能方式不对。总之就是不要来回读那几句,一直往前走,看了就过。)
二、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运用文法与逻辑,第三个运用修辞 )
进行分析阅读之前,你要先问书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找主题)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主要声明、观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把问题写在纸上,在读的过程中,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个阶段 整理内容大纲 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回答第一个问题)
规则一: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规则三: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部分的大纲也列举出来。(不按图书本身划分的章节,自己挑出重点,然后按“时间线”或是“主题分类”等方式将大纲写出来,感觉这步好难……)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是一连串的问题,而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很多答案。
第二个阶段 诠释内容(回答第二个问题)
规则五:挑出书中重要的单字和词。(第一步:找出单字以及组成的词语。第二步:确认这些词语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
规则六:圈出书中重要的句子,找出其中的主旨。
规则七: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将你从散落的句子中找到的主旨拼合起来,看作者究竟想跟读者讨论什么。)
规则八:找出解答。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则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测试自己是否真的明白主旨的方法:①将作者思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像翻译一样。②举出与作者表达的思想相同的例子,自己经历过的例子。
第三个阶段 像是沟通一样评论一本书(回答第三个问题)
规则九:在作出任何评论前,先明确自己已经“懂了”。(非常重要,不要随意批判一个作者或一本书,尤其是在你还没读完的时候,首先在你决定看这本书时,你就要认同作者给你的假设,跟随他的假设去看他的观点(中立的态度),看完之后,你懂了作者想表达的论述,这时候再做判断。)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阅读的礼节)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到理论基础。(拿出证据)
你可以怎样批评一本书呢?
1.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你阐述出作者缺少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他拥有这些知识如何会让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
2.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理念错误,与事实相反。你要能说明事实,或是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观点。
3.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理论根据很好,结论却很差的情况。 读者要例举出精确的证据,比较难。
4.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唯有比较作者在分析论点时的完整性,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比较。比较每本书里有效而且突出的论点有多少,就可以当作评断其完整性的参考了。
我感觉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是需要一步步按顺序来解答的,不能越级,先从整体上把握脉络,然后细分到字、词、句,最后又将散落的线索重组,回到书的中心。就像画画一样,先描线描出轮廓,然后一点点画出细节,最后各个部分融合组成一幅完整的画。但读书的过程是连贯的,检视阅读之后就可以给书写大纲了,分析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找字句,最后再重组就好。
评价一本书是必须放在最后的步骤,也是提醒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时时保持一种批判性的态度,不能顺水推舟,为了思维上的轻松而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
附分析阅读不同类型书籍时的具体差异
不同类型读物的阅读方法三、主题阅读(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需要费些心力作好准备。)
步骤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可以参考图书馆书目、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列出一大堆看似相关的书,亚马逊、当当、知乎、豆瓣搜关键词看看吧,尽可能全。)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对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对你书单里的书进行检视阅读的第一步,确定最后要进行主题阅读的书目。网上、图书馆、书店都可以进行。)
感觉这两步可以合二为一,毕竟这本书首次出版是在1940年,我读的这本是1972年重新修订的版本,现在网络那么方便,找书的时候看看目录和试读章节就可以精简书单了吧。但先列出书名,然后一一确定后划掉不太相关的感觉也不错。
步骤二: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相关的章节。(仍然是检视阅读,但这时需要你将确定的书摊在一起,一本本拿起来找出他们与你主题相关的章节。主题阅读的真相不是让你读完所有这些书,而是只读与你主题相关的章节!这一点很有效。)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许多概念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来描述,每个作者的遣词造句都会有差别,你要挑出作者在叙述你心中那个概念时用的是哪个词语,尽管他和你字面表达并不相同,又或者他用了字面相同的词,但表达的却不是这个意义。)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问题。第一个问题通常跟我们在研究的概念或现象的存在或特质有关。这个问题可能跟这个现象是如何被发现,或这个概念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有关。最后一部分的问题则是与回答前面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有关。然后就不同的答案界定并安排出议题。(这一步你要提出的是有共性的问题,最好是每个作者能用是、否、不清楚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4.界定每本书主要及次要的议题。(将回答了上一步问题的作者依照答案分区,再细分出议题,回答“是”的作者里面的议题,回答“否”的作者下的议题等。这时候的答案就不只是是与非了,作者开始陈述出具体看法。)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结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主题阅读有点难表述,作者举了个例子,如下:
主题阅读实例看这里:
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也不是给这个计划开始时候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而是追求理解过程中一种客观的新的形式。是“辩证的客观”,写主题阅读的报告时,一定要中立地叙述各种观点,引用原文及用中立地词汇总结。
同时,主题阅读可以帮助我们“部分阅读”一些比较经典但是很难读的著作。
作者还介绍了在筛选书目时可以用到的工具书:工具书可以帮我们筛选掉一些烂书,在没有头目的时候看一些经典准时没错的,至少不会偏。
作者介绍的是《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套书,这套书按主题法汇编了上下两千多年(从公元前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末),从荷马到弗洛伊德共七十四位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的四百四十三部代表作。中文版有 《西方大观念(全二卷)》,翻译了这套书的前两卷,网上有PDF版,感觉也够看这一辈子了……
部分目录如下:
《西方世界的经典名著》目录中文版部分目录:
《西方大观念(全二卷)》目录末章,作者指出“书的金字塔”,将书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种是略读的书,翻一翻就过了;第二种是只用读一遍就完全吸收透的书;最后一种是可以读两遍,甚至在不同阶段可以拿起来一读再读的书,这样的书能会帮助你不断成长,教你很多关于阅读与生命的事情。
而名著、经典,只是对大部分读者来说很有价值的书。重点是,我们应该自己去找出对自己有特殊价值的书来。
(本书的作者非常善良,本着这是一本实用类型的书的本质,在每章的结尾都会将这章的要点整理归纳出来,于是以上的规则都是直接复制过来,我只是加以整理和做了一点理解说明,但这都让我觉得过程艰辛,看来分析阅读的前路漫漫。)
“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它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