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的强与弱

作者: 微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6-04-05 11:02 被阅读481次

    微思考

    什么是真实世界的强与弱?他们真如表面上看上去那样浅显吗?为什么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会在《以小胜大》一书中有这样的阐述,“有些优势来自拥有的有形资源,有些优势则是来自缺乏有形资源。弱势者之所以常打赢,原因在于后者与前者有时是不分轩轾的优势...过去,我们对于何谓优势,抱持着一个很僵化且局限的定义,我们以为有助益的事物,其实并无助益;我们认为无助益的事物,其实使我们变得更强壮、更明智...我们常想着名望、资源和隶属于精英机构对我们有利,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类有形优势对我们的选择构成怎样的限制。”今天,就让微思考通过两个著名的案例来帮你开开脑洞,展示一下真实世界的强与弱。

    原文解读

    让我们从一个源自《圣经》的古老故事开始:

    这是一个发生在距今3000年前的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战争中的故事。当时非利士人派出最勇猛的战士歌利亚向以色列叫阵。歌利亚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战士,也是一个巨人。他的身高6英呎9吋,从头到脚穿戴闪闪发亮的铜盔甲,还带了一把剑、一枝标枪和一只长矛, 看起来非常吓人。他太高大了,以至于没有一个以色列战士敢上前应战,因为那简直是去送死。最后向以色列的扫罗王申请出战的是一个叫大卫的个子矮小的年轻牧童。起初扫罗王并不同意,因为他看起来毫无胜算。可是无其他人敢于应战,扫罗王只好勉强答应并把自己的盔甲和佩剑给了大卫。但大卫拒绝穿戴任何盔甲或携带佩剑,只是从地上捡起五块石头,放进他的牧羊袋,然后下山去迎战歌利亚。歌利亚看见有人向他走近便大叫,“到我面前来,让我把你的肉拿去喂给飞禽走兽。”可是大卫并没有到歌利亚面前,而是在离他一段距离时停了下来。

    这时,大卫从袋里拿出了一块石头,放在平时牧羊用来防止羊群受狮子或野狼袭击的投石器上,甩动投石器,然后将石头抛射了出去。石头正中歌利亚两眼之间的地方——这也是他最脆弱的地方。结果他倒了下来,不是死了,就是被打昏了。大卫接着跑上前去,抽出歌利亚的剑砍下了他的头。非利士人见状,掉头就跑。

    乍读这个故事,我们会有什么结论?又一个无所畏惧的、难以置信的、以弱胜强的故事?这的确是现在谈到这个故事时候的一个主要结论,因为很明显的:哥利亚是高大威猛的巨人,大卫只是个小孩;哥利亚是个身经百战的战士,大卫只是个牧童;哥利亚全身配戴最新的兵器——一身闪闪发光的盔甲、一把剑、一支枪和一支矛,大卫的装备却很简陋,只有一把投石器。但是,哥利亚的这些优势真的是实实在在的优势吗?还是我们被自己的感性认知所误导了呢?

    要知道,在古代战场上有三种兵种。第一种叫骑兵,他们骑在马上或站在战车上,善于快速推进;第二种是重装步兵,他们是步兵的一种,配有剑和盾并且穿戴某种盔甲,善于防守中稳步推进;第三种是投石兵,后来发展为弓箭手或者炮兵,善于远程攻击。这三个兵种的相克关系有点像“石头剪刀布”的游戏。骑兵专克投石兵,因为骑兵长于快速冲锋,投石兵难以命中;重装步兵专克骑兵,因为他们有铠甲护体和长武器装备,无惧骑兵的冲锋;而投石兵则专克重装步兵,因为他们长于远程精确攻击,恰好对付重装步兵的移动缓慢。那么投石兵到底有多厉害呢?投石兵通常有一个皮袋,皮袋系有两条长绳索,他们把抛射物、石块或铅球放进皮袋,然后用力甩动皮袋,放掉其中一条绳索,投射物就抛出去攻击目标。这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武器,通常经过专门训练的投石兵转动投石器的速率是每秒六或七转,这代表当石头被抛射出去的时候,前行的速度相当快,可能达到每秒35公尺。

    速度远比最好的棒球投手所投出的球要快。此外,所用的石头也不是一般的石头。这种石头由硫化钡构成,密度比一般石头高两倍。如果从弹道学的角度来计算,大卫抛射出来的石头,其杀伤力大概相当于一把45口径手枪的制止力。所以,这石头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它的精准度从历史记录我们可以知道,经验丰富的投石兵可以在200码之内击中、致残、甚至杀死目标。从中世纪的挂毯织锦画来看,投石兵能击中空中的飞鸟,抛射非常精准。因此当大卫准备好的时候, 他距离歌利亚可能不会超过200码。他准备好要向歌利亚射出石头的时侯,他知道自己一定能够击中哥利亚最脆弱的部位 —— 他的两眼之间。

    当我们再回头来看大卫和歌利亚的故事时,还会坚持认为歌利亚是这场对抗中的强者吗?这恐怕要取决于大家在对抗时遵守怎样的规则。如果大卫听从了歌利亚所期待的“到我面前来...”的对抗方式的话,他其实并无胜算。可是当大卫在自己的规则中行动之时,似乎他才是这个局面之下的强者。

    真实世界的强与弱正与此类似。我们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优势往往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它之所以看起来如此明显往往是因为我们处于现有规则的框架之下。如果规则被改变,则很可能会有强弱、优劣关系的巨大转变,这正如传统企业无法招架互联网企业的进攻一样,因为他们根本就是在不同的规则框架下行事。

    我们的微思考并未到此结束。在真实世界中,改变规则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现有规则的受益者会想方设法维护现有规则,甚至会把现有规则的合理性上升到道德层面,以限制有人将其打破。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来看另一个案例。

    拉纳戴夫居住于加州硅谷核心地的门洛帕克市(Menlo Park)。是他女儿期望自己的球队赢得全美青年女子篮球锦标赛的愿望,才使得拉纳戴夫这个印度裔的硅谷精英第一次接触篮球这项运动,并承担起了主教练的角色。他形容女儿所在的球队是由「金发小女孩」组成,队员们都是科技怪胎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师的女儿,她们参与科学研究计划,阅读厚而复杂的书籍,梦想长大后成为海洋生物学家。看看这些小女孩吧:摩根和茱莉亚是熟练的篮球员,但妮基、安杰拉、达妮、荷莉、安妮卡和他的女儿安嘉丽从未打过篮球赛,她们不全是高个儿、射篮不准,也不特别擅长运球,她们不是那种每天傍晚都去篮球场随机凑队较劲的孩子。

    可是拉纳戴夫永远忘不了生平第一次观看篮球赛时的感觉,他觉得那是不动脑子的运动比赛。甲队得分后立刻退防自己的前场,乙队从边线传球进场,运球至甲队前场,而甲队队员则是在那一端耐心等候。其后,这流程再倒反过来。正规篮球场长94英呎,绝大部分时间,一队只防守约24英呎的场地,其余70英呎则是消极而不做防守动作。球队偶尔会打全场紧迫盯人,阻挠对方把球向前推进,但每次采取这种全场紧逼防守时,他们只会打上几分钟。拉纳戴夫觉得,这彷佛就像篮球界对于比赛模式有某种共谋,而这种共谋造成强队和弱队的差距愈加扩大。强队有高大、运球和投篮技巧皆优的球员,他们能在对手半场利落地执行他们精心准备的进攻战术。那么,奇怪的是,弱队的打法为何也是防守约24英呎场地,让强队能够轻而易举地做他们那么擅长做的事呢?

    所以拉纳戴夫要求他所执教的红木市队每场比赛都要整场打全场紧迫盯人防守。红木市队的策略是以篮球比赛中进攻一方不得违例的时间限制为基础。第一个时间限制是边线发球,甲队得分后,乙队的某个球员拿球至边线外发球时,必须在5秒内发球进场给队友,超过5秒就违例,球权将还给甲队。通常,当有球队打紧迫盯人战术时,防守方的球员会站在她负责防守的球员背后,以便在此进攻球员拿到边线发进来的球之后,阻挠她接下来的进攻。但红木市队的女孩采取打得更积极的高风险策略,她们站在对手前面,阻挠对手取得边线发进来的球。而且红木市队没有人去防守对方在边线发球进场的那个球员,拉纳戴夫认为不必这么做,他让多出来的那个球员当个机动者,协助防守对方最佳球员。

    在这种不让对方成功发球进场和带球过中线的策略下,红木市队常在开赛后取得4-0、6-0、8-0、12-0的领先,有一次甚至取得25-0的领先。由于这种战术总是使她们在靠近对手篮下之处取得球,因此,她们很少需要尝试命中率低的长射,长射需要技巧和苦练,她们多是带球上篮。而就是这样的一支本来毫无机会的球队,最终居然赢得了冠军。

    “要先了解规则,才能善用规则,甚至打破规则,”这是拉纳戴夫信条。然而,拉纳戴夫的红木市队在赢得全美青年女子篮球锦标赛冠军之后却成了众矢之的。因为红木市队让所有比赛毫无观赏性可言,变成了为了赢得比赛的肉搏战。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红木市队并未违反任何篮球规则。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强与弱。强者之所以强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于旧规则的适应和维护,而弱者要变强则可能要通过打破旧规则来实现。当弱者采用新规则与强者对抗时,强者很可能会像歌利亚一样因为尾大不掉而沦为新局面的弱者,比如曾经的巨头——IBM、Cisco、Nokia,或者像中国的国美、苏宁、中国邮政。正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在《以小胜大》一书中所说,“有些优势来自拥有的有形资源,有些优势则是来自缺乏有形资源。弱势者之所以常打赢,原因在于后者与前者有时是不分轩轾的优势...过去,我们对于何谓优势,抱持着一个很僵化且局限的定义,我们以为有助益的事物,其实并无助益;我们认为无助益的事物,其实使我们变得更强壮、更明智...我们常想着名望、资源和隶属于精英机构对我们有利,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类有形优势对我们的选择构成怎样的限制。

    但是,打破根深蒂固的旧规则经常会给人带来道德负担,因为维护规则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上升到道德层面,给人以心理压力,就像拉纳戴夫带领球队赢得冠军后所受到的舆论压力一样。在历史上,“偷袭”就曾被秉持骑士精神、崇尚正面交战的贵族们骂得体无完肤;而作为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天主教枢机的黎塞留也曾因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而非“教权至上”的想法被宗教机构认为是离经叛道。所以当我们因为想打破旧规则而背上道德负担时应该仔细考虑,“这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旧规则受益者有意或无意搞出来的门槛和壁垒?”秉持这样的思路,我们就能够更加智慧的看待规则,找到化不利为有利的最佳切入点。

    转弱为强往往就是在顶住传统道德压力、打破旧有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相信大家读过这篇微思考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最后,让我们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句话作为本篇微思考的结语,“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中。在这里,强者因为受制于道德而沦为弱者,弱者则因为胆大妄为而变成强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实世界的强与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dp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