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摔碎了中国观众的五官,这无疑是印度史上又一神作。影片讲述的是一个“专制”的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为生活而放弃自己钟爱的摔跤过上了厨房与爱的生活,为了圆自己摔跤冠军之梦将梦想寄托在下一代的儿子身上,在3个女儿陆续出生之后,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接受了现实,正打算继续过着厨房与爱的生活的时候,有一天发现了女儿在“打架”上的特长,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感觉希望来了,在家人的反对和全村人的嘲笑下,带着女儿练习摔跤,参加比赛并最终圆了自己的梦想。
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国80年代家庭教育的影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圆梦男主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做了哪些专制的事情呢?
1、不顾家人反对强行带领两个女儿们练习摔跤。
2、不顾女儿感受剪掉她们的头发。
3、安排自己的侄子作为两个女儿的陪练。
看到这里,估计部分女权主义者会强烈抨击这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下一代身上的大男子主义行为。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父母都希望我们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只关心我们考试的分数,不关心我们自己的喜好。
影片中两个女儿和侄子偷偷溜出去参加同村一个14岁女孩的婚礼被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发现了,就像所有恨铁不成钢的中国父母一样,他生气、难过,不过最后以给侄子一巴掌来转折了我对他专制的另一种看法,当14岁的新娘流着泪对吉塔和芭比塔说 :我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的父亲没有让你们陷入洗衣做饭、柴米油盐的泥沼中,而是在锻炼你们将来与这个残酷的世界对抗的能力,让你们拥有这个世界的选择权。这一刻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想到了我小时候,父亲让我搬与我瘦小的身板反差巨大的桌子,让我每天背完一首唐诗才能出去玩耍,每天早上天还未亮就喊我起床打扫庭院,让我自己洗衣做饭......现在看来,因为父亲的“专制”、“自私”,我变得相对于同龄人更加独立与自律。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父权主义、专制、自私让我看到了他父爱的一面。
1、在他期待有个儿子未能如愿准备放弃梦想的时候发现了女儿们在打架中体现出的摔跤的影子和天分。作为父母有义务去发掘孩子的天赋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假如没有两个女儿打架事件那么她们恐怕会步入传统印度女性的后尘。
2、当妻子强烈阻止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这么做时,他说给他一年时间,如果一年后女儿在摔跤上仍然一事无成,他便安心过上柴米油盐的生活。
3、在面对全村人嘲笑和没有经费买摔跤毯的情况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仍然坚持,庆幸的是她们最后是成为了最好的她们,拥有了最好荣誉。
4、他从来没有对两个女儿使用暴力。
关于本片价值观,不看社会背景就评判三观就是耍流氓。在印度的社会状况下,女性是没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氛围的,先破才能立。就像影片中父亲对女儿说的:你不是在为你一个人战斗,你要让千千万万的女性看到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我似乎理解了我们小时候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只追求学习成绩的教育,因为在那个时候能将我们健康养大、供我们读书学习就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认知和经济来说根本没有能力去承担除了读书这种相对公平地实现摆脱农门以外的其他方式。
故事结局如大家所愿,吉塔最终夺得世界女子摔跤冠军、芭比塔夺得全国女子摔跤冠军。这种正能量满满的喜剧式结局无疑给了众多女权主义者和价值观高逼格者一个响亮的耳光,因为结局说明吉塔和芭比塔确实具有摔跤天分,也确实是喜欢摔跤这项运动的。
如果是我拍这部电影的话,我想我会将结局拍成一个悲剧,让吉塔止步于世界女子摔跤季军而最终被观众遗忘。因为这样的结局才属于大众化的现实,有天分的人很多,但是往往能站在顶端的只有那么万分之一。可能这样的结局才让众多女权主义者和价值观高逼格者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但是最后我们会发现就算与世界冠军无缘,吉塔和芭比塔两人在日常生活中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自律能力、观察能力等还是比常人更胜一筹,正如我们周边那些从小被父母要求天天早起锻炼身体的朋友一样,他们的身体素质会比常人更好,那些从小被父母要求写完作业才能出去玩的朋友,他们的自律能力可能会比常人更强。
这是一部梦想励志剧,也是一部体育竞技剧,同时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剧。为了梦想而不顾别人的眼光,让人斗志昂扬、激情满满;摔跤场上的血脉偾张,让人身临其境,心随物转。吉塔打败父亲回学校时,父亲站在天台的身影又让人心酸,我们长大了,父母却老了。
《摔跤吧,爸爸》,有的人从中看到了父权主义,有的人看到了为梦想而奋斗的正能量,也有人看到了温暖的亲情,那么当你看《摔跤吧,爸爸》时,你在看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