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历史专题精选每天写1000字
皇帝可以随意冷遇皇后? 这位皇帝冷遇皇后,却引发一场大风波

皇帝可以随意冷遇皇后? 这位皇帝冷遇皇后,却引发一场大风波

作者: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 来源:发表于2019-08-17 20:40 被阅读5次

    作者:史遇春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四年(1596)、也就是农历丙申年的三月初八日,大明的宫廷发生了一场火灾,乾清宫、坤宁宫被烧毁。

    两宫被灾之后,朱翊钧移居毓德宫。

    很快,朱翊钧又从毓德宫移居启祥宫。

    启祥宫,就是原来的未央宫,兴献帝即出生于此处。

    兴献帝,就是朱祐杬。

    成化二十三年(1487),朱祐杬被封为兴王;正德十四年(1519)朱祐杬薨逝后,明武宗朱厚照初谥为”,即“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他被推尊为“兴献帝”。

    这位兴献帝,是明宪宗朱见深之第四子(母亲是邵宸妃)、明孝宗朱祐樘(母亲是母为孝穆纪太后)之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之叔、明世宗之父、明穆宗之祖父、明神宗之曾祖父。

    朱祐杬不是皇帝,因嫡支无嗣,他的儿子却却成了皇帝,父随子贵,就是因为未央宫中曾经诞生过朱祐杬,所以,在其子朱厚熜主政之后,就把未央宫改成启祥宫。所谓“启祥”,大约就是取“开启祥瑞”之意吧,改名初衷,大概还是因为,皇帝认为,启祥宫之名比未央宫之名美好。

    朱翊钧移居之后,身边只有翊坤宫的郑贵妃、其他的宠嫔陪侍。

    不知是朱翊钧故意冷落孝端皇后,还是他专宠郑贵妃,或者是其他什么缘由,总之,移居之后的结果是:孝端皇后王氏不再可以时时侍奉皇帝的日常生活。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天子脚下,京师民众,最津津乐道的,大约就是宫廷的秘闻、皇家的私生活。中国自古皆然,无有例外。

    皇帝移居之后,孝端皇后不再侍奉日常生活。这一事件,一时在京师官民人等之间盛传,当时的说法是:

    孝端皇后已经生病很久了,她身边的侍卫,也不过就是象征性地安排了那么少数几个人。孝端皇后的膳食、服饰、车马等,已经被皇上裁减掉一大半了。孝端皇后的病,完全是抑郁导致的。这抑郁,就是因为皇帝的冷落、就是因为皇帝大幅裁减对她的待遇。而且,孝端皇后现在已经病得十分严重了,她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这些消息,在京师传播非常广泛,而且达官贵人、平头百姓、男女老幼都笃信这是事实、这是的确存在的状况。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消息流传、会有这样的舆论话题、会有这么多人议论此事?一则,或许接触宫廷的人在外面说及过相关事体,随后一传百传,并随意加工放大;二则,当时,朱翊钧已经传旨,要修整装饰东宫,他似乎准备接着就要册立太子。

    这个时候,根据资料分析,已经到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前后。

    话说,自万历十年(1582)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朱翊钧已经先后有七个儿子出生:

    皇长子朱常洛,母孝靖皇后王氏(万历时封恭妃、贵妃、皇贵妃,其孙明熹宗朱由校时,追封皇后),生于万历十年(1582);

    皇次子朱常溆,母皇贵妃郑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甫生即死;

    皇三子朱常洵,母皇贵妃郑氏,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

    皇四子朱常治,母皇贵妃郑氏,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早夭;

    皇五子朱常浩,母端妃氏,生于万历十九年(1591);

    皇六子朱常润,母皇贵妃李氏,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

    皇七子朱常瀛,母皇贵妃李氏(万历中为敬妃,追封恭顺荣庄端靖皇贵妃;她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祖母,南明时,被追尊为孝敬太皇太后。),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

    也就是说,自万历六年(1578)朱翊钧大婚,至此,前后已经23年;自万历十年(1582)皇长子朱常洛出生,至此,前后已经19年;此时,除皇次子、皇四子夭折外,朱翊钧还有5个皇子;可是,至此,朱翊钧还是没有册立皇太子。

    就是因为太子没有确立,事关江山社稷的承继没有着落,所以,朝廷上下,人心不稳,已经很久了。

    所以,在传言朱翊钧整修东宫、册立太子之后,孝端皇后王氏被冷落、她的待遇被裁减的话题进一步被放大。京城之中,流言传得更加纷纷扬扬。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还是朱翊钧对郑皇贵妃的宠信,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另外,孝端皇后王氏自万历九年(1582)为朱翊钧生下皇长女之后,此后再未生育。

    流言纷纷,就是怀疑朱翊钧要困顿并压制孝端皇后王氏,以便废黜她的皇后之位,使其不得周全。

    蜚语嚣嚣,就是怀疑朱翊钧要破坏制度,怀疑他因为专宠郑皇贵妃而不想立嫡以长,怀疑他要夺取皇长子朱常洛立嫡的权力,而打算立郑皇贵妃所生之皇三子(皇次子甫生即死,皇三子是实际意义上的皇次子)为嫡。

    流言蜚语散播开来之后,大明在朝的大小臣工,莫不为之忧虑惊骇。但是,当时,针对此事,没有人敢发一言。因为,上疏言说此事,弄不好,轻则被廷杖、被贬斥,重则可能掉脑袋、连坐诛戮。

    不过,那时的人,还是有他们的坚持和信仰的。

    面对京城之中的纷纷议论,时任工科都给事中的王德完看不下去了。

    工科都给事中是多大的官?

    工科都给事中,是官名,乃是明清六科之主官;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都给事中六人,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一人,秩正八品;朱允炆建文(1399~1402)中,改为正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工科都给事中,即工科之主官。

    王德完看不下去又会如何?

    其时,王德完刚刚家居结束,补授官职不久,新近回到京师。因为看不下相关的议论,他马上公开奏章内容,并就相关事项上疏,极力劝谏皇帝。

    话说,当日王德完的奏章,用辞悲伤委婉但又危急切直。

    看到王德完的上疏之后,朱翊钧为之勃然大怒。

    随即,朱翊钧下令,将王德完下入诏狱,对其严刑拷打审讯,追查王德完是受了谁的主使。

    面对王德完的处境,在朝同僚并未袖手旁观。

    这一点,很值得称颂!

    事发后,朝中的九卿及台省官员全都极力营救王德完,但是,朱翊钧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当时,首揆赵志皋托病,久未上朝,内阁大事,皆由次辅沈一贯主持。

    针对王德完一事,沈一贯秘密上疏,婉转劝解皇上。

    第二天,朱翊钧忽然就降下谕旨,传示内阁,道是:

    皇后(王氏)乃是圣母(慈圣皇太后)为朕选择的元配。现在,朕与皇后同居在一个宫中。皇后很少有什么过失,朕岂能不对她优待宽容?近年以来,皇后稍稍会凶悍暴烈、蛮横不慈,朕每每也会对其进行教训,让她保全妇道。皇后也还听劝,知道悔改醒悟。谁说皇后身患疾病了?

    云云。

    辅臣上奏,其中定有册立太子之事。

    朱翊钧对此,将奏折留中,未予回复。

    接着,沈一贯继续上奏,说是:

    今日京师人等对圣上的谤议,并非起于眼前的一朝一夕。其实,十年之前,类似的言辞就已经在都下鼎沸了。所以,皇上前此所降谕旨,只是先行传示内阁首揆,并未让其他任何人得见。如果此后将这一谕旨传示外间,不但不能让外面的人信服,反而会让外面的人更加怀疑,认为皇上果真冷落了皇后、并对皇后冷遇。果真如此,多年来外面对皇上的谤议,原本是子虚乌有的,此时,反而会被认为是确有其事;皇上多年以来的意旨,原本是真实确定的,此时,反而会被误解为虚情假意。天下的藩府、以及万国四夷,每年呈进朝廷的表笺,都会向皇后道贺。假若京师之中关于皇上的谤议,流传至藩府、至万国四夷,那么,这就非常地不适宜,既有伤朝廷脸面、又有损大明的国体。

    沈一贯的上疏,除了以上言语之外,其他辞句,还更为过激、更为让皇帝难堪。

    这份上疏,把朱翊钧因王德完上疏引发怒气基本压了下去。

    随即,朱翊钧还向内阁说明了之所以迟迟不册立皇长子为太子的原因,并且要求停止下发此前传示内阁的谕旨。

    关于王德完,此次虽然大大触怒了皇帝,朝廷也只是对他处以廷杖之刑,然后革职,最后,他还是免于一死,捡回了一条性命。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明人沈德符说是:

    皇上重视道德伦常,畏惧名誉节义。当日,他对皇后裁减待遇,大约也是事实。不过,皇帝这么做,或许只是因为皇后一时违逆了皇上的意旨所致。

    因为对皇后的冷落、冷遇,导致人言纷纷,在听到朝廷内外的浮言、在收到直言规劝的谏臣上疏之后,皇上便惭愧懊悔。自此之后,皇上与皇后之间,伉俪之情弥笃、恩礼之义有加。

    事发次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为了平息皇储争议,为了给外面的所谓浮言谤议一个交代,朱翊钧终于降下特旨,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他还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皇五子朱常浩为瑞王、皇六子朱常润为惠王、皇七子朱常瀛为桂王。

    至此,人心大定,去年冬天的弥天怀疑与谤议,一旦之间,也就冰消雪释了。

    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一个七品朝廷的官员,为了江山社稷,不惜性命,上疏言事,他的举动,真可谓禹渊取日,真可谓不世之功。

    当然,这其中,阁臣甘犯天颜、苦口相劝,甘触天威,不惜乌纱,他们也是功不可没的。

    万历四十八年(1620)农历四月初六日,与朱翊钧同食同休同起居的皇后王氏,因常年辛劳、服药无效而崩逝,享寿57春秋,谥孝端皇后。自万历六年(1578)正月立后起,至本年崩逝,孝端皇后正位中宫四首尾43年,颇有慈孝之美名。她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后。皇后王氏死后,朱翊钧在五天后病倒,并于同年七月去世。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上尊王氏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朱常洛在位月余暴崩,待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才上皇后王氏册宝,皇后王氏合葬在明神宗定陵,其神主祔庙。

    最后,再看看当日王德完的上疏,都说了些什么。

    王德完上疏云:

    “道路喧传,谓中宫役使仅数人,伊郁致疾,阽危弗自保,臣不胜惊疑。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于陛下以致疾与?则子于父母之怒,当号泣几谏。果陛下眷遇中宫有加无替欤?则子于父母之谤,当昭雪辨明。衡是两端,皆难缄默。敢效汉朝袁盎却坐之议,陈其愚诚。”

    (全文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皇帝可以随意冷遇皇后? 这位皇帝冷遇皇后,却引发一场大风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gk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