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上篇为中国政治史,开篇分为自序和诸论。吕思勉的前三章是,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以及古代的开化。
大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可以配合央视推荐的纪录片《中国通史》一同观看,加深印象。因为考古界的原因对一些史学知识会有更改,大家可以查阅资料,多方印证,本文只对书中内容评论,如有错误,请指出。
关于起源的话,有新疆的于阗河,上下游进行讨论。对中国人是西人的来源学说予以否定,新疆的于阗河之上及昆仑山的传说从《楚辞》、《淮南子》以及《山海经》等加以辩论,因为按照史记记载的话,从五帝开始认为黄河上源出自于于阗河地底,由于地势原因排除。
在石器文化方面的话,中国本土的陶瓷文化是黑陶,而从东欧,西伯利亚等传入我国的话,是以彩陶为主。中国是一个民族国家,它的主体民族以汉族为主,而齐州是汉族的发源地,在《尔雅·释地》也可以推测,泰山与我民族起源之地有关。在中国人是南族这一学说方面就服饰,石器等方面综合得出,我国民族介于南北两民族之间,为东方文化的主干。
文化的开化这一篇,盘王氏的传说至今流传,闵、浙一代的畲民奉为始祖,当然了,对盘瓠的传说无事迹可考,目前不论不议之列。
关于三皇五帝,燧人氏、伏羲、神农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在帝王的称号中有德号以及地号,文中对炎帝和黄帝叙述很多,毕竟是炎黄子孙的名头还是有影响力的。
《史记》中记载“嫘祖生二子……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生高阳”。五帝之一颛顼生于若水,《山海经》记载“有木焉,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若木有另一个称呼——扶桑。扶桑为日出之地,高阳就是五帝之一颛顼,颛顼在扶桑降生,怎么称不上“日出之地”呢?
在书中突然明白一句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是东,为什么是长江。《史记》中说“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长江的“长”也有历史中文化的“源远流长”一部分在里面。
“三皇五帝”时期除了部落间的战争争讨,更多的是“治水”。因此,中国贯穿几千年的文化中“治水”基因已经深深根植在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割舍不断。“三皇五帝”是一个图腾,是一个民族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缺不了历史中闪现的一个个人物,一道道身影,毕竟我们是有根的!
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