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一本有些“烧脑”的书。
前些年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翻了几页,读不进去,就搁置到了一边。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本没有连贯故事情节且长达几十万字的书,能够读完它的确是需要一番勇气和毅力的。
4年前,看到一些散文名家多次提到了这本书,于是就重新阅读,那次是硬着头皮读完了,虽然是“硬着头皮读完”的,不过阅读过程中还是颇有收获和感悟的,只不过期间有几次被其他精彩的书吸引而差点又把它“打入冷宫”。
第三次接触这本书,是两个多月前,在朋友的倡议和约定下,又捧起了这本书细细看来,这次不仅一口气看完,还认真做了读书笔记,也许是年龄见长、阅历增加和心态改变的因素吧,这次再看这本书,的确感觉如翻译家徐迟所言,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能够认真读完这本书,是需要“靠智慧”和“心灵”来实现的。
《瓦尔登湖》内容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160多年前(1845年3月底),梭罗借了一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畔,盖屋、开荒、钓鱼,在湖光山影间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把在这期间2年多独居生活中的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写成了一部书。至于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把它当做文学名著来读,也有人把它当做生活指南类的书,还有人拿它当做一本百科全书推崇之至,当然也有人不屑一顾而把它贬低之极,至于我本人,通过对这本书三次的阅读体验,我认为把他当做哲学和文学著作,更合适。
我把他当做哲学和文学来读,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本书中富含哲理又文采飞扬的句子比比皆是,比如“每个清晨,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邀请”,“每棵树自有它适宜的……,适时则会葱郁花开,时令不合则枯黄花谢,而柏树却与众不同,它永远枝繁叶茂”,“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还有,梭罗十分擅长使用反讽手法,“善行一旦变质,便会奇臭无比,就像人的尸身”,“哲学教授一大把,哲学家却没见一个”,“新闻是何许东西,那些万古长青的东西才重要的多”,尖锐又深刻;“我们的举止,由于同圣者交结而变得败坏”,他这里说的圣者指的是好为人师的假慈善家,“请别傲然矗立在那儿做个贫苦人的先知……”“不是人在放牧牲畜,而是牲畜在放牧人”“太阳升,万物明”,这样质朴、别致而又意味深长的句子简直像璀璨星空中闪烁的群星,实在是太多了,不再列举。
第二,本书的一个章节题目就是“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这一个章节除了简单介绍作者的生活环境,大部分篇幅就是在表述和探讨人生的目的。人活着的目的,人生的意义,这可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芸芸众生经常或者不经意间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尽管人类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但人类还是忍不住要惹上帝“这个老儿”发笑的,毕竟会思考,特别是会思考人生的目的——这个哲学问题,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本质存在。
梭罗生活在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政治色彩体系下的人生观是有很大区别的。追求自身幸福——这一人生的目的或者说人生的意义是相同的,当然至于什么是自身幸福和如何追求自身幸福的含义有所差异。梭罗在这个章节中会告诉我们:他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的人生观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网图/侵删简单、简单、再简单——这就是梭罗写给我们的生活目的,对于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回答,我当然是不满意的,我认为这只是实现人生目的方法论或者是一种途径,而不是人生目的。于是重读这个章节,甚至翻遍了全书,都没有看到梭罗的明确答案,我掩卷沉思,良久,一道灵光突然划过脑海,梭罗不是已经从这本书的字缝里,从那些闪光的字句中,告诉了我们他生活的目的了吗?——“不必给我金钱,不必给我荣誉,给我真理吧!”他生活的目的是在追求真理!并且是要成为“一个竭力为真理而呼号的人”,这从他藐视权贵、批评伪善、倡导真正的教育中都有很好地体现,“国王、王后的每一件衣服只穿一次,他们仅仅是挂干净衣服的木架”“巴黎的猴王戴上一顶旅行帽,全美国的猴子都跟着学”“慈善并不是对同袍的泛爱……善行一旦变质,便会奇臭无比”“收费最贵的教育,决非学生最需要”……
总结一下梭罗的人生观,他其实就是一个“真善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敢于放弃世俗的名利,只身来到瓦尔登湖,亲近自然,思考人生,希望获得灵魂的自由,他也希望诗人、哲学家们在精神上应该有这种气势——“尽量长久地自由自在地、不受约束地生活”,为追求“真善美”,他希望“像雄鸡……放声报晓”,他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要猛砍着罪恶之根,其实他的言行、思想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世人,影响了“那一千个伐着罪恶枝丫的人”也来猛砍着人世间的罪恶之根。
谈了梭罗的人生目的,我们就较为清晰地理解了他“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方式和建议。为了追求灵魂的自由、生活的幸福,他提倡对于物质的享受要简化、再简化,他说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精明的计算家,账目可以记在你的大拇指上,应该完成的事情只安排两三件,而不是按百千计算。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老子的清静无为,其实梭罗在书中也多次引用东西方传统经典,除了中国的儒、道,西方的《圣经》,还有莎士比亚的精要,他都有旁征博引。关于住房,他可是比当下的我们看得通透得多,“房子,不过是一座位,一席栖身之地罢了”,他警示我们世人,不要为房为物所累,如果我们太“执迷于”一座田园,如果那样,“与关在镇里的监狱里,简直毫无差别”。
尽管有人不喜欢《瓦尔登湖》的风格,或因读不懂《瓦尔登湖》而对其有非议,但一百多年来,《瓦尔登湖》还是用它自身的魅力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不过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些读者特别是一些年轻的读者出现某些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受其影响出现了一些偏激和可笑的行为。某些青年人,或愤世嫉俗或受到挫折打击出现了消极遁世的念头,怀揣着《瓦尔登湖》,学着梭罗的模样躲到了终南山中,过起了隐士生活,但最终有的贫困潦倒,有的精神几近疯狂,大都没有像梭罗那样修成正果而无功折返。
隐士生活,并不适合大多数世人,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逸山林,为的是气节,当然也具备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人情怀。诸葛亮未出茅庐时躬耕于南阳,已有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抱负和战略眼光。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目的向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美国人,那些过分痴迷于财富、贪图物质、喜好享乐的美国人,提供还有一个“世外桃源”可供借鉴样本。
即便如此,梭罗也不是要我们去简单复制他瓦尔登湖式的清贫生活。正如他在书中强调的那样:人生越是千姿百态越好!——假如你手头很充裕,就像枣树那样慷慨大方吧,但要是拿不出东西给人,那就成为自由人,就如同一颗柏树那样。
追求自由,渴望真理,不为名利羁绊前行的脚步。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模样,这是《瓦尔登湖》给我最大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