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个很火的爱好,所以我也读书。
《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人的朝圣》,《海岛书店》,《月亮与六便士》等等。除了畅销书,也有一些关于经管类的书籍,心灵鸡汤等等,其实像这样的书单,一搜一大把。
不过,好像读书百卷,过眼云烟。看看待在书架上的一些书名,自己就会嘴角微扬,窃以为大部分人书架上都有过的。好像很多人也都如此。每天都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忙了啥。而读书只是成了一种时尚,而这种时尚却也如时尚般潮汐,来的凶猛,去的干脆。
直到有一天读了本歌德谈话录,朱光潜先生翻译的,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但是仅仅只是读了几页,便被其中的深度所吸引,无论书中歌德与爱克曼的谈话,还是朱光潜的批注,都让人不得不多查一些工具书才能理解,你会有一种迫切感,明明知道他们说的内容很吸引人,但是你却不懂,很难受的。
比如,歌德谈自己写的《赫尔曼与窦绿苔》,我没听过啊,也不知道他们说的那种如何写做打腹稿的问题,于是,就去买来看。又谈到拜伦的《唐璜》《该隐》,也不懂的,也买来看。看完之后再来看他们的谈话,竟然也就能看懂些了。
就这样为了了解了当时的戏剧的影响,又读了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因为现在还在读浮士德,我读的是樊修章译本的,感觉读一个译本不能领略其精华,想再多几个译本的,“有为者岿然看定四周,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大爱浮士德里很多富有哲理又优美的句子。预计读完后还会读一下莎士比亚,因为歌德评价莎士比亚为巨人,如果歌德早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可能就没有歌德了,因为相对德国当时的文学,他很难穷其一生在超越这个巨人,所以很可能就放弃了创作文学的想法,而莎士比亚同期的英国却没有影响,因为也出现了自本.琼生、玛森格、马娄、博芒和弗勒乔等巨匠,他比喻莎士比亚的情况如同瑞士的群山。如果将勃朗峰直接搬到一马平川的吕内堡大荒原,对他的高度你会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可要是你去造访它连绵雄伟的故乡,先越过与它相邻的一座座高峰,诸如少女峰、芬斯特阿尔霍恩峰、玫瑰峰等等,再看见勃朗峰时仍觉得是个巨人,但它却不会令我们惊诧莫名啦。
总之在《歌德谈话录》中提到了哪本著作,因为我没有看过而很苦恼不能理解其中歌德的谈话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于是一并买来,先看下原著,然后再看下歌德对其的表达的观点,同时也或者理解或者有了自己的观点,竟然也不知不觉的漫步于文学的交流及大师的交谈中不能自拔。
怎么说呢,这种感觉,特别充实。
并且我觉得《歌德谈话录》这本书,应该常置于案头,多读几遍,就像练习书法和钢琴一样,它会是真正开启你文学或者艺术鉴赏大门的那一把钥匙。
从那以后,倒喜欢上了读旧书,经常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人物和思想而去寻找自己迫切渴望阅读的书籍,也喜欢上了歌德。于是经常逛孔夫子旧书网,比如,最近搜了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现在新冠病毒大肆流行,居家隔离状态的工作让人徒增不少烦恼。翻起此书,原来只是听到过鼎鼎大名,而不知何物,现在有幸可以拿出时间来细细品味一番。
这本书是绿色的封皮,不是颜色很深的,到了盛夏的那种老绿,而是春天万物复苏的那种嫩嫩的草绿,让人还未打开便对少年维特有了初步的一点接触的感受。
书薄薄的,但是字迹很密,应该还是可以读满一天的样子。哦,原来《维特》是用书信体的形式来展示的。
读了一句话,感受到少年歌德对事物的认知和强大的描绘能力:
我认为谁如果觉得自己有必要疏远所谓下等人以保持尊严,那他就跟一个因为害怕失败而躲避敌人的懦夫一样可耻。
还有他提及认识到的博学青年V,如数家珍的谈论名人著作,最后维特写到,关于这些,他未置一词,呵呵,想象下是一个多么囧的事情。关键后来,她见了自己喜欢的女子,也做了曾经让自己很鄙夷的事。
除了在书中作者描述的心情和故事能有所感触外,读旧书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因为是旧书,所以里面会有以前读者的痕迹。
比如突然被划出了一些或者波浪线或者圆圈重点标记,又或者出现一句两句但是读者的感念,比如扉页上写的对此书的评价:一曲爱情的颂歌,一首生者的挽歌 文。又或者中间插一句:暗示前程厄运 等等。看文字,比较清秀,应该是一个女生所写。
对我现在一个读者来说,这本书是85年印刷的,跟我年龄相仿,如此一来当时读此书的人又过了35年,假如当时是20左右,现在也已经55岁了,1985年能在读歌德书籍的人,应该在当时也算上流社会吧,也叫大家闺秀,知识分子,而或正在上大学呢。不得不说那个时代的大学,应该是文潮激涌的时代,每个有志青年都积极的奋发向上,意气风发,西方哲学经典盛行。或许这个读者当时也是如此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女,或者多才多艺,或者青春靓丽,或者羞赧安静,而又或者隽永智慧,善解人意,谁知道呢?
不知道现在这位55岁的妇人,现在如何?
每一个人生都是丰富漫长的,拥有着自己的故事。
于是也喜欢上了传记文学,然后又读了鲁迅选集,周恩来传,孔子传,蔡廷锴传,胡适传,… 传记文学让我们不仅能了解这些伟人的思想,还能指导我们现实的人生。
比如谈到欣赏画或某种体会某种事物,需要从高处着手,高屋建瓴的姿态是有体会的。
比如谈到我们的才能,其实跟我们的天赋有关联的,你对什么有同情,就是特别容易去理解某些东西。学之不难。你有动机去做好它。这个就会体现在热爱的方面了吧。
然后我们不仅读书,净化心灵,还会去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工作,恰有了自己的思想,从而不仅是邯郸学步,随大流,然后方之确有不同的理解。
曾经我们也像爱克曼一样,总是带着个人的爱好和憎恨以及一种爱与被爱的需要去生活,想找到生性和我们能融洽的人,然后跟他们结交,而其余的人与我们无关,而通过这些伟人的文字,我们明白了,这种自然倾向是反社会的。文化教养有什么用,如果我们不愿用它来克服我们的自然倾向?要求旁人都合我们的脾气,那是很愚蠢的。
神说少年惊鸿,倒是月下翩跹。每一个自由的灵魂,都有着放飞的翅膀。该怎么读书,或者如何读书,怎么入门,从技术上来讲,有很多专家会有相当篇幅的指导,比如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比如知乎大神,比如得到,而作为业了个余的读本书,我很喜欢自己的这种歌德渐进式读书方法,“十地顿超无难事,不历僧祇获法身” 万千法门不离觉知, 剩下的还是要考自己领悟了。
只是莫把读书当成一种时尚,而书海亦是花花世界,莫要乱花渐欲迷人眼。读书不是炫耀的资本,不是总结出的一段的摘抄,而是你体系的建立,是思考的框架,是逻辑,是是非观,是辨别力,是你对一些个问题的有自己的独立立场,懂得去根据所读所学,做一个理性的人和思考者,当然不仅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要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让我们自己真的爱上读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