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原文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流行的有两种解释:
官做得好就学习,学习好就去当官。或者
当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当官。
我听了,都觉得别扭。我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有一个:做一个好的公务员必须是君子。
仕,事也。仕于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公务员,并不是当官。从这个意义上说,仕就是士。
学,觉悟也。不是学习知识,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读书,而是指学做人,既包括读圣贤书,也包括言行效法。学会做人,不是现在我们说的情商高,八面玲珑,而是指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就是做君子。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说,能够尊重贤人,孝敬父母,忠君竭力,待人诚信,即使没有读过圣贤书,我也认为他是觉悟的(学)。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日积月累,不断进取,就是一个好学的人。子夏在批驳子游的观点时,还说过,洒扫进退这些日常小节,都是应该首先教导给弟子们的,就是强调首先要学会做人。
所以,子夏的意思是说:
公务员做得出色的一定是君子,知道如何做人;学会了如何做人,就可以去做公务员了,可以为国效力了。这是“为政以德”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儒家的使命就是服务国家,兼济天下,但首先强调学会做人,但它不是满足于洁身自好,品行高尚,用佛家的话说,渡己是不够的,还要渡人,还要实现天下大同,也就是说小乘境界是不够的,必须达到大乘的境界。
因此,《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紧接着第二篇就是《为政》,为政是儒者的使命。
02
学与仕是一体两面,不是割裂开来的。儒家不会只强调学,也不会只强调仕,只要做好一个方面就可以了,不学无以为仕,不仕不足以完成使命。但仕本身不是目的,仕途只是完成使命的一个途径和平台。
因此,即使没有际遇,不被赏识,儒家仍强调独善其身,然后教书育人,孔子及其很多弟子都是这样做的。子夏也是一个伟大的老师,李悝、吴起都是子夏的弟子,魏文侯尊子夏为师傅。教化社会,也是儒者的使命。
儒家强调终身学习,这个孔子和子贡有一段精彩的对话足以说明,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而仕则是儒者一生的使命。因此,不存在什么“余力”的问题,也不存在好不好的问题。
03
我们可以近似地这样理解:“仕而优则学”是针对世袭贵族而言的,而“学而优则仕”则是针对普通士阶层而言的。
我们可以引用《荀子·大略》中的一句话加以佐证,荀子说:“古者匹夫五十而士。天子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听治,其教至也。”
普通人可能要到50岁才有机会进入仕途,这里的“士”,既可以通“仕”,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士人”,就是具备一定德行的人。而天子、诸侯贵族的孩子19岁举办成人礼之后就可以入仕了,因为他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使他们比较早地具备了好的品格。因此,古文里面经常是用君子指代士大夫阶层的。
04
我们还可以从子夏的经历来理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
子夏投入孔子门下时,担任莒父县令的职务,孔子因人施教,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希望子夏施政的时候要遵循儒家仁义礼的道德规范,不要一味追求眼前的事功,不要被KPI所左右,而是要干大事,即:“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领会了孔子的教诲,他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一些具体的技能有可取之处,但如果拘泥沉湎于这些东西,不利于树立远大的理想,实现远大的抱负。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应该胸怀天下苍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天下百姓都是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一个入仕者而言,更是如此。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说,再美的图画都得先有一张洁白的纸,如果一张纸原来是污秽的,怎么可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呢?子夏一点就通,马上接口说,为政要有成就,必须先遵循礼制,礼就是那张洁白的纸。
总之,儒家的学强调学做人,首先是行动上的,然后才是书本理论。学而优则仕,即为政以德。学和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社会美好和谐,国家富强安定。儒家哲学是使命哲学。
子夏是一个有从政经历的人,结合孔子的教诲,他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既是他的学习心得,也是他的实践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