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跟你悄悄说,你却非要大声嚷

作者: 薰楚 | 来源:发表于2017-03-12 19:56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一、

    昨天的集团会议上,劳苦功高、已经在企业工作近二十年的老周被远调到千里之外的办事处。

    远离家乡,每个月循例只能回来一次,从此兼顾不到家庭,妻儿都无法照料。

    很多人为他鸣不平,老周自己倒只是苦笑两声,抽两口闷烟,摇摇头——谁叫自己嘴大呢?

    原来,董事长考察两个年轻骨干已经一段时间,但两人着实优秀,平分秋色,他心中也拿不定主意该提拔谁。

    于是私下里邮件询问了几个老骨干对他们的看法。

    老周虽然私下跟A君并无深交,但十分欣赏他做事的手段,回复中大肆褒扬,董事长看了后,回复中倒也显得对A君颇为意动。

    事到这般,应该说就可以了,但老周接下来的事,可就犯了大忌讳,直接导致他被一纸调令调离。

    他犯了什么忌讳?

    他将董事长私下问询的事,添油加醋说给了另一位私交颇好的同事听。言辞中不免得意地说到董事长接受了自己的意见,看来A君很快就要上位云云。谁知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公司渐渐不少人都知道,A君甚至借汇报工作之机旁敲侧击探询董事长的意思。

    老周此举完全打乱了董事长继续考量的计划,最后董事长不得不如同被逼宫般提拔了A君,并温言鼓励了B君一番。

    二、

    应该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升斗小民会犯的错误,大智慧者也会犯。

    三国时期,曹操在立嗣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曹丕为长,按立嫡立长的传统,继承人毫无疑义是他。但偏偏子嗣中还有个极其出色的曹植,这就让曹操费思量了。

    他于是以密函的形式“密访群司”,能让曹操在立嗣这样重大问题上请教意见的,无一不是当时俊杰,斫轮老手。所以这些人精们,接到密函,自然知道曹操不想事情外泄的心思,皆同样以“密函”的形式回复。

    除了崔琰。他露板而答,用不封口的信表达自己的观点,毫不遮掩,全不避讳地将储嗣大事摊到了阳光下讨论。

    于他而言,君子无隐,明人不做暗事,何况他自认为他支持曹丕,立场完全符合春秋之义中的储嗣礼规,实在没有遮掩的必要。

    但他没有想到,自古以来为了大位,多少兄弟阋墙、尺布斗粟?

    曹操又怎会不知“以庶代宗”会埋下隐患?他分明是想在幕后把这事儿定下来,崔琰却偏偏把事摆到了台面上,让曹操何其窘颜难堪。

    难堪归难堪,表面上,曹操还得赞扬他性情耿直,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官升一级,迁中尉。

    但你以为这就是结局么?

    不是的,结局是曹操终于找了个把柄,将他杀了。

    这个把柄,微不足道到近乎是“莫须有”。

    某次崔琰在给同僚杨训的回信中说:“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大意是说:“文章我看了,还不错,你别急,随时间过去会有变化的”,他的“变化”是指人们会了解杨训的文才,但曹操偏以“会当有变时”治了崔琰的罪。

    “会当有变时”,你想变什么,变天么?

    近乎是强词夺理。

    而在崔琰下狱后,曹操更以其在狱中仍“辞色不挠”,不知悔改,赐死了他。

    崔琰之死,是当时公认的冤案。直到陈寿写《三国志》,为其做传的时候还写道: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冤么?

    领导要你悄悄说的事,你偏要大声嚷。在曹操看来,忌恨的种子早已埋下,你不冤。

    在董事长看来,老周也不冤。

    三、

    藏不住话的人,也藏不住事。这样的人,领导焉敢放心用你?

    要是被你知道点领导的小秘密,那还了得?

    没有人喜欢小人,但有些人无意中大了下嘴巴,不是小人,胜似小人。

    职场中的朋友们,不管领导或者同事咨询了你什么,私事也好公事也罢,如果是私下里悄悄问的,你答完后,就让它烂在心底吧!莫将闲事到处说,说来说去皆成愁……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亲爱的朋友,我需要你,我也等你。

    如无特殊情况,每日更新,欢迎讨论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领导跟你悄悄说,你却非要大声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nz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