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智力理论发展脉络

作者: 18aabd0448d3 | 来源:发表于2018-10-09 11:07 被阅读29次

聪明是大部分人对智力的理解,聪明的内涵往往限于是指容易理解新事物,善于触类旁通。

事实上,心理学界对智力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对智力的研究汗牛充栋。

有学者认为,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他使个体与环境取得新的平衡。如果观察低龄段的孩子,不难发现他们每天都精力充沛地通过动作,简单的语言捣鼓着身边一切能捣鼓的东西,如把杯子从桌子上推到,把纸张撕成碎片等。这些活动本质上是孩子们参与与环境的交互,是智力发展的重要体现。事实上,皮亚杰就是通过不断观察他的孩子来构建出他庞大的理论体系的。

把抽象思维能力看做智力的标志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推孟就认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与抽象思维成正比。当过老师的朋友对此不会陌生。学校里被称为聪明的孩子近乎都是数理化解题高手。如果把一个在体育方面表现得突出的孩子称之智商高,想必会被人取笑。

还有学者持有学习能力就是智力的观点。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心理学家勃金汉与汉蒙。

1986年,斯滕伯格和德克特曼整合了各流派学者对智力的观点,后提出智力三元论。

虽然各流派学者对智力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没有把智力看做是一种单一因素起作用的能力,相反,他们都认同智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智力理论。

20世纪以来,智力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取向。60年代前是因素分析论信息加工论在60年代后得到蓬勃发展。80年代智力层面理论兴起。进入9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智力的生理取向研究受到关注。

因素分析论主要有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和卡特尔的流体晶体论。

斯皮尔曼通过统计的方法发现各项智力测验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于是他推测是存在一种共同的因素,称其为G因素。除了G因素外,还有S因素来处理特定的任务。也就是说,智力由G因素启动,然后进入特定的工作任务,形成特定的智力操作,S因素起作用。

瑟斯顿不同意斯皮尔曼这种观点。于是他用因素分析法创立了七种能力构成的智力群因素力量,分别是:

语词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V), 理解语词涵义的能力;

语词流畅(Word fluency, W), 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数字运算(Number, N), 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空间关系(Space, S),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联想记忆(Associative memory, M), 机械记忆能力;

知觉速度(Perceptual speed, P), 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一般推理(General reasoning, R), 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卡特尔是斯皮尔曼的学生,他在老师的基础上,通过因素分析法把G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G因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成为流体智力,另一部分成为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的基础是神经生理系统,它随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而提高,随神经系统功能衰退而减弱。取记忆力为例,不少家长都在感叹自己当学生的时候,记忆一篇课文不费吹灰之力。现在,转身就忘记将要做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流体智力的本质。

晶体智力是以习得经验为基础,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经验、问题解决能力。晶体是个形象比喻,指的是这些这类型的智力稳固,不会随神经功能的衰弱而减弱。如果碰到一个老司机教训小鲜肉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他指的是他的晶体智力模块丰富,经验十足。不少畅销书作者都会借用这个概念。如古典的《跃迁》。

卡特尔提出的概念高明之处是生动形象,容易理解,方便记忆。

智力的结构说有吉尔福特和艾森克的智力三维结构说。

吉尔福特也不同意斯皮尔曼的观点。当时吉尔福特任美国航空队心理研究所长,因工作需要他运用瑟斯顿的群因素分析法编制量表筛选飞行人才,结果验证了瑟斯顿的理论。在此基础上,他有发现一些新的智力因素。战后,吉尔福特继续研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似性分为三个维度。

操作(指对所给信息的操作过程),包括五个因素:

1、认知,指了解和发现事物;

2、记忆,指贮存已知信息;

3、分散思维,指以不同思维方法思考和探索;

4、辐合思维,指在思想上将全部信息引向最合理的答案;

5、评价,指根据已有标准对信息做出判断。

内容(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包括四个因素:

1、图形,指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具体信息,如形状尺寸,颜色 位置等;

2、符号,指数字,单词, 字母或任何代码符号;

3、语义,指表达一定意义的词,句子或观点;

4、行为,主要是指非言语的内容,包括个体之间的态度,需要和思想的相互作用。

产物(对某种信息内容施以某种操作所产生的结果),包括六个因素:

1、单元,指一个单词,数字或概念,概括地说是指刺激物单一的被感知;

2、类别,指一系列有关的单元;

3、关系,指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

4、系统,指按一定关系组织起来的事物系统;

5、转换,即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

6、蕴含,从已知的信息中领会到某系更深层的含义。

每确定一种智力因素都要在这三个维度上进行,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三维结构的智力模型。这个智力模型经过组合可以得到120(4(内容)X5(操作)X6(产物)=120)种智力因素。

艾森克是斯皮尔曼的学生,与1953年提出他的结构模型。这个模型也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

1、心理过程(推理、记忆、知觉)

2、测验材料(语词、数字、空间)

3、品质(速度、质量),品质中的速度指被试在智力测验中的反应速度,质量指被试改正错误的多少和解决问题时的坚持性(坚持性指被试是否能够付出很大努力坚持解决所有问题),

将二者进行对照:

根据表格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者的最大区别是第三项,杰尔福特的“产物”概念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艾森克的“品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例如,两个小朋友数学都考了100分,但是一个小朋友用20分钟完成的,一个小朋友用40分钟完成,他们的智力水平还是有区别的。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信息加工论逐渐受到青睐,代表理论有戴斯的PASS模型。

这个模型包含四个认知过程:

计划(Pass)

注意(Arousal)

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

继时性加工(Successive)

三个认知系统,分别为:

1、注意-唤醒系统,该系统在智力活动中起激活和唤醒的作用。

2、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该系统负责对外界刺激信息的接收、解释、转换、再编码和存储,是智力活动中主要的信息操作系统。

3、计划系统,负责认知过程的计划性工作,确定目标、制定和选择策略,对操作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对注意—唤醒系统和编码系统起监控和调节作用。计划系统是整个认知功能系统的核心。

随着学者对智力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智力的复杂本质不能只是用一个侧面来研究,出现智力的层面理论。其实质是将因素分析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两种取向结合起来。

代表理论有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模型。智力开发类培训往往采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模型作为宣传资料。在这里,只介绍多元智力模型。

加德纳以他的多元智能理论而闻名全球教育界,这一理论在1983年出版《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第一次作了详细阐述,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8种,分别是:

1、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认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交流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从创立至今,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界人士包括中国教育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

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们采用脑电,事件相关电位等设备研究智力的神经机制,取得一定的进展。

从苏格拉底开始,人们对智力有了粗浅的认识,到现代通过脑成像技术寻找智力的神经机制,像其他学科一样,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

想必培养一个孩子,也是经过年复一年的细心呵护,运用多种方法,施加多种教育影响,再辅以时代机缘,命运厚爱,才成就一代雄才。

相关文章

  • 源远流长---智力理论发展脉络

    聪明是大部分人对智力的理解,聪明的内涵往往限于是指容易理解新事物,善于触类旁通。 事实上,心理学界对智力也没有一个...

  • 8.3 成年期认知的发展

    三、成年期认知的发展 1、认知发展理论 2、认知老化理论 一、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1)...

  • 发展心理学

    5.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 《道氏理论》和《波浪理论》的简介

    下面是摘自《道氏理论》和《波浪理论》的简介,由此可以看出,技术派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脉络: 道氏理论简介-------...

  • 2022-06-17

    普心第十一章能力。 包括能力的概述,能力的种类,智力理论,智力发展的差异。 能力概述当中主要讲了能力的含义以及能力...

  • 多元智力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

  • 前端发展脉络

    前端技术分享--前端发展脉络 以过往技术的发展,来看待每项技术引入的原因和所解决的问题。这种做法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 国际象棋大师的学习艺术(二)——渐进式学习理论

    03 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任务卡罗.德维克博士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 整理理论类型的孩子,把自己的...

  •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智力不是完全由先...

  • 皮亚杰(34)——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尽管皮亚杰并没有直接把自己的理论引入教育和教学,但是他关于儿童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理论,却明显地提供了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源远流长---智力理论发展脉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sre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