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宋沅君原创,请不要私自转载或使用。有事请留言,私信。
作者:宋沅君
高考阅卷结束了,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公布了录取分数线。考生们纷纷查到了自己的高考分数,一大批高考状元和学霸顺势出炉,各种喜报轮番轰炸媒体和朋友圈。看了一茬又一茬形态各异的状元,我的内心是羡慕的。毕竟对于一般考生而言,在我们同样是考考考的人生中,因为某一次考试而被别人记住的机会是很难得的。每个高考状元的18岁,似乎都充满了“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风光”式的光环和底气。
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已经延续了1300多年,从古代科举到今日高考,金榜题名、尤其是考了个头名,却还不让人宣扬,的确有点不近人情。所以,在6月16日教育部发出通知称要坚决刹住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风气之后,媒体上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仍旧是连绵不息、毫无断绝。炒作无非是为名利,中学要搞好对外形象,拉生源拉投资,家长要面子,学生也要靠这个名头争取下一步的教育资源,凭什么不让人宣传呢?
对高考状元不宣传、不炒作,藏着掖着让人难受,各方都输,谁也不会答应。明知无法令行禁止,却还要发禁止通告,因为自2014年开始推行试点的新高考改革,要求实施的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而状元仍旧是高分榜样,是以分数为依据的高招录取制度的产物,是目前高考唯分数论现状的证明。如果不刹止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宣传炒作,不逐步消除唯分数论的魅影,新高考改革就难以获得有利的舆论环境和实质性的推动。
反过来说,只要唯分数论不破,高考状元就一定会进入炒作,只分姿势对与错。跟往年一样,有些高考状元的故事被熬成了鸡汤,喝起来有点暖、有点涩、很励志。跟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高考状元集体形象已经脱离了死读书、苦读书的刻板印象,有媒体称这是反映了这么多年来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还有的总结,高考状元们不仅文体全能、兴趣广泛,爱钻研、爱创新,以学习为乐趣,还颜值高,简直逆天了。这是在宣扬什么?素质教育成功的孩子才更优秀,更有竞争力,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节奏跟气质。这种宣传炒作,多一点又何妨?
清华园与此同时,媒体上反复出现的一些陈旧论调仍不可避免地盘旋在大众头脑里,比如,将高分等同于高智商以及将来的成功人生、如花美眷,高考状元更是稳坐了人生赢家的宝座。这种观念的根源还是一考定终身和唯分数论,是现行高考落后和引人诟病的地方。一次考试的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高考状元对于人才培养并不具备示范意义。各城市、学校和商家借此营销自己,片面扩大了高分录取的影响,加深了大众对于高考状元的偏颇认知,加剧了教育资源流动和分布的不均衡现状。
从2003年开始的高校自主招生,到2014年出台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案,具体到2017年,江苏高考成绩只提供给考生本人,深圳不再发布一本上线人数、上线率,其他多地明令禁止炒作高考成绩。高考改革不是一个完全除旧布新、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慢慢尝试、逐步推进,历经漫长时间的改良,积跬步才得以致千里。唯分数论的局面,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在将来的改革之中会不会出现新的、完全可以取代分数标准、足够公平的录取依据,也很难说。在考试内容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前提下,推崇高分并不是那么难以让人接受甚至反感的事。
在改革理念越来越开明、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宣传和炒作高考状元应该可以有,但是姿势很重要。与其禁而不止,不如给个具体的说法,对于高考状元,可以宣传什么,不可以宣传什么,最好不要宣传什么,给社会各界的行为做出恰当的引导,给宣传划定一个正确的姿势。最近,清华大学为甘肃高分残疾考生解决住宿问题的报道,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双鸭山大学”的梗,对于中山大学也是一次很亲切的营销。比起这些大学的招生宣传来说,高考状元炒作的姿势太过陈旧,简直弱爆了。如果能减少一些牵强的画风和变味儿的利益色彩,真正对改革有所裨益,让教育有所警戒,宣传就能别开生面。对高考状元的宣传炒作,只要姿势正确不走偏,就不存在过度之嫌。(宋沅君)
【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宋沅君原创,请不要私自转载或使用。有事请留言,私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