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朋友写了《万箭穿心》的读后感,我没读过方方的这部小说,我看过同名电影,记得当时看完后,内心沉重了好久,有一种很深的疼痛郁结在心头。
那么,婚姻之中,女人的底线是什么呢?我以为,在于尊重。
对丈夫的尊重。夫妻之间有很多种相处的模式,不是所有幸福的夫妻都如胶似漆,也有小吵小闹,甚至可以蛮不讲理,前提是对方愿意接受,只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之砒霜他之蜜糖,这是俩口子之间的私密事,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在外人面前,在公众场合,一定要给丈夫以足够的尊重。不论怎样的男人,都是爱面子的。你给他留面子,他的心里会感觉得到。也许你也赞同娶一个悍妇可以让你成为哲学家,但这世上,苏格拉底毕竟只有一个。
对公婆的尊重。公婆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与自己隔着一层,不可能做到毫无芥蒂,这是人之常情。作为媳妇,你们之间的相处可以不甚欢,也可以不远不近不疼不痒,但不可以交恶。你的丈夫也是人之子,将心比心,对养育他的父母,当善待矣。我想,普天下所有的男人,内心一定都有这样一个期望。老吾老以及他之老,这也该是天下所有媳妇该尽的义务。
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从娘胎里出来的那一刻,就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在他独立生活之前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将与你同呼吸共命运。那么作为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便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是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你哪有他,陪他开口说第一句话,更该给他一个温暖的家,而不把孩子当成自己情绪的垃圾桶。孩子总要长大,在孩子形成独立思维的过程中,让他吃饱穿暖,并不比让他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更重要。从小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长大了他才能学会如何去尊重他人。
可惜,直到丈夫跳河自尽,李宝利也没有明白这些道理。
她是一个卖菜人家的女儿,没有什么文化,却以年轻貌美,交换了家境贫寒丈夫的儒雅才华。原本你情我愿的交易,在琐碎的婚姻中象一个不断加重的砝码,变成她颐指气使的理由,象宣纸上不断描画的墨团,终于将可以明媚的生活,涂抹成一片漆黑。
自始至终,她始终不知道该如何有效沟通。心里明明有爱,却不会恰当表达。于是,在听者的耳中,叮咛变成了唠叨,告诫变成了斥责,诉说变成了谩骂。换来的是孩子的惧怕、婆婆的心寒,以及丈夫的心灰意冷……
丈夫出轨了,她痛不欲生,选择了报警投诉卖淫嫖娼;
丈夫嫖娼被免职了,精神萎靡,她含沙射影地在话里话外指桑骂槐,不断宣泄出轨给自己带来的屈辱和愤怒;
丈夫自尽了,从那一刻起,她独立承担起养家的重担,成为一名女“扁担”,红颜耗尽辛酸尝遍,却不曾让儿子明白自己的肩有多疼;
那煎熬的十年,她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她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了解,那个在父亲去世以后变得郁郁寡欢的儿子,心中是否有创伤;她更不曾想到,她的儿子在内心发酵着怎样的怨恨。
收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午后,积蓄了十年的愤怒爆发了,所有不被原谅的往事泛出酸涩的气味。这个可怜的女人,她却始终不明白,她用瘦弱的肩担起了十年风雨的这个家,为什么会在瞬间轰然倒塌。
十年前李宝莉用冷漠让她的婆婆含泪走出家门;十年后,李宝莉被自己儿子的怨恨赶出家门,多么可怕的轮回……
这是一个让人无比纠结的故事。也是一个让婚姻中人警醒的故事。
在我看来,爱情是相互吸引,婚姻中更多的才是相互扶持。而扶持的前提,是相互的尊重;怎样扶持着走,则在于如何沟通。
除了父母给予我们的之外,没有哪一种爱,是天经地义和理所应当的。也没有哪一种扶持,是天长地久和坚定不移的。我们必须心怀感恩,才能一起走得更远。
这是我,一个在城中生活了十几年的人的体会。
而我的先生,在看完这部影片后的观感是,家庭教育对人性的塑造是多么重要的一环。
他说,如果家庭教育得法,李宝莉应该懂得尊重,不会使自己的丈夫颜面殆尽心灰意冷。李宝莉的丈夫,应该明白责任,不会撇下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母亲投河自尽。李宝莉的儿子,应该懂得感恩,不会对自己母亲十年来的含辛茹苦视而不见,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就将他的母亲赶出家门。他们都应该懂得用生命去交流,懂得倾诉和倾听,而不是盲目固执到互相伤害。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是否能培养得出大学生,而在于能否将真善美注入他的人性。
你看,我们每个人都从这部影片中获得了不同的观影感受。每个人、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没有孰对孰错,重要的是交流本身,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