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生病在家修养,昨天带着呦呦从小区出发,绕着小区西边的公园一直走到小区北门,这一路其实不短了,但呦呦几乎自己走完全程。所以我对于昨天这一段做了思考与总结。

第一,孩子最好的伙伴是其他孩子
虽然我极力想做好呦呦的朋友的角色,和他一起玩游戏,一起运动,但是当我们出去玩遇到其他孩子呦呦依然很兴奋,他最近和一个叫燃燃的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其实他和燃燃认识有一年多了,最近才开始愿意一起玩)
我们昨天刚出门就在小区门口遇到燃燃,看到呦呦来了,燃燃飞奔50米来迎接呦呦,哎,看着他们这纯粹的快乐,我也被感染了。呦呦和燃燃一起手牵手,我们来到了小区西边的公园。
在公园里,呦呦和小伙伴一会儿你追我赶的跑,一会儿牵手跑,一会儿跑直线,一会儿又拐弯过桥了。不时的两个小家伙还停下来去踩路边的下水板。
我们路过一小片树林,呦呦要跑下去玩,因为树林蚊子太多,我们没有去。呦呦就抓起路边的土疙瘩和石头玩了起来,抓一把扔着玩。我没有阻止呦呦的玩耍,因为我带足了一大包湿巾。
燃燃被奶奶拉住,只能站在路边看着呦呦玩,看的出来燃燃也是很渴望触摸土和石头的。跟我们一起遛弯的爷爷在旁边催着我们不要玩了,赶紧走。但是我和呦呦开心的玩着,不着急。玩好了再走。哈哈哈哈,因为有妈妈在旁边做“安全员”,呦呦对于爷爷的催促直接忽略。
其实这种快乐我自己从小是缺失的,我懂得玩的尽兴的满足感。我小时候发小们去冒险玩,或者晚上晚点回去,都被爸妈教育,或者直接不被允许。其实挺遗憾的。所以有了呦呦之后,我就跟自己说,要让呦呦玩到尽兴。体会纯粹的乐趣。
因为有燃燃一起,平常早就喊着要抱抱的两个小子,竟然自己边跑边走来到了小区北门。
第二,面对恐惧,学会拆解和观察
小区北门停了很多车,燃燃看到那么多车突然就不走了要抱抱,而且嘴里说着怕怕。而呦呦选择牵着妈妈,还边走边说,路边停了一溜溜(陕普)的车。听到燃燃说怕,我开始引导他俩一起拆解他们怕的是什么。
我问,路边的车是走着还是停着?
呦呦回答说,停着没有走。
我再问,那汽车为什么不走了呀?(问完这个问题我立马意识到自己跑题了,想着等他俩回答完要赶紧拉回来)
呦呦说,停着。(燃燃现在只能表达一到两个字)
我赶紧再问,这辆汽车是什么颜色的?我手指着最近的一辆车。
呦呦回答,是白色,宝马汽车(爷爷告诉呦呦白色都是宝马汽车)
我再问,这辆车的轮子是圆的还是方块块呀?
呦呦说,是圆的,不是方块块
我再问,哎呀,这辆车的车牌上有没有数字8呀?
呦呦蹲下来,观察后,说没有8。
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提问回答,渐渐的燃燃也从奶奶怀中下来,跟着我们一起观察起来这些让他害怕的汽车了。
其实呀,去年的时候只要看到汽车开过,呦呦也很害怕,抓紧我的脖子,喊着害怕。有次我在一本育儿书里看到说,和孩子一起讨论孩子害怕的东西,讨论这些东西的颜色,大小,形状,材质,再类比,将孩子的恐惧从抽象变成具象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他们害怕的是什么。

第三,我可以独自去探索
我们从北门进入小区后,遇到溜娃大队伍。小区适龄的小朋友非常多。我们一起来到一个石坑,有四五个小朋友开心的捡着石头。呦呦没有加入小朋友的队伍,而是自己走到旁边的石坑,一个人玩起来。我默默的跟着他,一会儿燃燃来找呦呦,小朋友们都转移到呦呦这边。又开始捡起石头。此时,呦呦走出石坑,一个人朝着喷泉走去,然后站在路口向西门张望,我看到西门停着一辆保安巡逻车。
我问呦呦要不要过去看看,然后往西门走去。而我的角色一直都是“安全员”。
其实,之所以分享这件小事,是因为我之前对于呦呦不喜欢和小朋友玩比较焦虑。其他孩子都是赶着和小朋友玩,呦呦呢,很高冷,其他孩子赶着和呦呦玩,他却不和别人玩。几个月前我试图通过上早教班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能注意到我用了“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那时我把不和小朋友玩看成问题了。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也是不太喜欢和小朋友玩的,就是不能一直和小朋友玩,我希望偶尔和自己呆着。
反思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开始给自己划定范围,出去玩我只要当好“安全员”就可以了。其他,随呦呦乐意。
第四,鼓励坚持,有法可依,但爱先行
我们走到小区南门的时候,呦呦已经快走到他的极限了。他开始要妈妈抱抱。此时,我指着前面10米远处的树跟他说,走到那棵大树妈妈抱。走到大树下之后我立马抱起呦呦。嗯,我们经常纠结是鼓励孩子再坚持一下,还是抱抱。其实,我也很纠结的。甚至现在也是纠结。但是当妈妈久了,对于自家孩子就有些了解,他还可以做吗?或者他需要充电啦。
我想说,育儿是理论加实践的实验,我们需要多去尝试,探索适合自己和宝宝的状态。既不用因为没有做到责怪自己,也不用因为孩子没有做到迁怒甚至攻击孩子。(我真的遇到过攻击孩子的家长,看着很心疼)
之后呦呦和燃燃在地上玩起了火车,我呢,就开始偷懒。哈哈哈
他俩估计是玩累了,呦呦又开始要求抱抱,这时我说,呦呦,你观察一下这里有没有小朋友抱着的,如果你能找出来指给妈妈看,妈妈就抱。
说完呦呦认真的扫视一圈人群,找到一个小姑娘是被抱着的,他很高兴的指给我看,哦,那个穿裙子的小朋友被奶奶抱着呀,那妈妈抱起呦呦来。
其实在我抱呦呦的时候,旁边有位邻居跟呦呦说,男子汉不可以抱。
但是我依然抱起呦呦,我之所以这么做,想告诉呦呦两个能力:第一,仔细观察,即找到人群中被抱着的小朋友;第二,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有抱的需要,都可以被抱。男孩子也可以撒娇和表达需求。
其实我挺讨厌那些说男孩子要怎么样,女孩子要怎么样的这么观点,我一直觉得,在孩子时期,不分性别,他们都需要被爱。
在和呦呦一起成长的一年零九个月里,我觉得比较有用的心态是两点:
第一,抽离,从这三者观察的角度观察自己平时和呦呦的互动
第二,本能优先。其实大道理再多,还不如做父母对孩子本能的爱与觉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