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秋天的回忆》说课稿

《秋天的回忆》说课稿

作者: 张茉莉 | 来源:发表于2022-03-21 10:08 被阅读0次

    《秋天的回忆》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材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学会记事。会按照一定得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记述事件,并且要把过程写详细。

      其次,要能写出情感。事件的背后后是情感,所以,要写得有情感。

      字数要求不低于500字。

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记述一件事情大约是不难的,包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这也是不太困难的。难度在于如何选择记述的角度和详略。也就是说,为什么这个事情这个地方要详写,那个地方要略写。我们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其实就牵涉到记述事件的本质了。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记述这件事情?我想通过记述这件事情,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想要达到同样的效果,我能不能选择更有典型性,针对性的事件呢。甚至为了达到我要达到的目的,我可以虚构事件。不过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有难度。初中生首先要训练把真实的事情写得真实。也就是说不能让人看着都觉得假。那如何才能记述真实?如何才能让人觉得真呢,就是要符合逻辑,也就是说,你动笔之前你得想想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给一个工具就是叙事类文本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起:就是事情的起因,承,就是事情的发展,转:就是事情的转折或者说高潮,合,就是最后的结局。要让学生写出这种效果,就要通过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把握这种最基本的结构。语文书上给了四篇文章。分别是: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莫怀威的《散步》,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还有就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两则。从文本来说,有现代散文,有现代诗歌,有古文。从主题来说这个单元是侧重表现亲情的。前三篇主要是写母爱的。不管是散文还是诗歌都是在写母爱。最后一篇古文也是叙事类的文本。不过情少点,叙事多点。

从难易程度上说,后两篇要难一些,尤其是现代诗歌,特别是泰戈尔的诗歌,了解他的诗歌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和思想。

所以,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基本目标:通过训练,学生可以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梳理叙事类文本。会按照一定顺序记述一件事,并且详略得当。

核心目标:学生可以很好的把握叙事类文本背后作者孕育的情感,并学着也把自己的感情用叙述的方式记述下来。

拓展目标:学生可以能够用这种结构很快抓住叙事类散文的核心部分,体会作者情感,并且能够联系自身,写一篇寄予自己深厚情感的文章。可以是亲情,也可以是其他。

下面开始学习《秋天的回忆》。

初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是在写我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为什么要以秋天的回忆为题呢?

思考:

1.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儿子瘫痪脾气暴躁,母亲一直容忍并且理解鼓励儿子好好活,可是儿子却在母亲死了之后才体会到这种苦心,并且最终活出了自己的事。

起:儿子瘫痪,暴怒无常。承:母亲,理解包容儿子并且想帮助儿子好好活下去。转:母亲突然死亡。合:儿子理解了母亲,并且和妹妹一起好好活了下去。

2.史铁生瘫痪之后,你觉得痛苦的是谁?并说说理由。

自己:他的种种表现。

母亲:暗中的,不易察觉的。巴结,央求着问他,想帮儿子却又不知道怎么帮。时时刻刻怕说错话,怕做错事。

3.你觉得史铁生的母亲让儿子好好活,他好好活了吗?说出理由。

好好活了。因为他带着未成年的妹妹一起活了下来,他还和妹妹一起去看花。并且在之后的生活里他还成了作家,出版了很多书。作为儿子,他完成了母亲的嘱托活了下来,并活出了生命的意义。至于他是如何悟出来的,又是如何做到的,这个到了高中我们学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自然明白了。

4.你觉得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母亲?他给予儿子什么?没有给予什么?

史铁生的母亲给了他作为一个人或者需要的一切,照顾他的吃穿住行,这是作为一个人本能层面的需要,所谓的本能层面就是人活着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我想大部分父母都做到了。除了这些,史铁生的母亲还给予了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照顾。他无比的理解儿子,无私的爱自己的儿子,竭尽全力的帮助儿子走出困境,想给予儿子活下去的勇气。她有包容,有理性知道抓住一切时机来让儿子开心一点,甚至为了儿子顾不得自己的身体上的苦痛,以至于最后突然死在大街上。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母亲是伟大的。但是,他的母亲没有给予他人生上的指导,就是,人活着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弄不清楚这一点就活不好。所以,文中最后的那句,好好活的意思是别轻生,把生命延续下去。作为一个母亲,她能做的也只有这些。

5.你觉得你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写一篇文章讲述你和母亲之间的故事。

是否说,史铁生写的东西就一定是经典呢?这是不一定的。我们说,经典是关乎存在、关乎重大母题、关乎文化的。除非这个作家有一套成系统的义理结构,比如我们说《论语》是经典,这是没问题的。

那我们能否处理成经典呢?这跟史铁生无关,跟我们有关。我们是否有能力将文本处理成经典。我们自身对这些重大母题的理解,或者说我们自身的哲学素养,是否到。我们不到,是没办法将文本处理成经典的。即便干老师、魏老师将某篇文章处理成经典,你上的时候,你也不一定就非要将它处理成经典。

你要努力朝向经典,可能当下达不到,那就内外交互互动,找一个合适的路径,在过程中,增加你自己的理解力。你的理解力,不是读这一篇文章,而是要读核心经典、哲学经典、心理学经典,这没有别的办法。你现在说一读哲学经典就头疼,请记住,这种情况下,你几乎没有办法将任何文章处理成经典。大家的方向要对,你的努力,你的目标,你的道路、路径、通道要对,走着走着,可能某一天,一篇看上去很寡淡的文章,你完全有能力将它处理成经典,就是说你的能力到了,这其实就是一个解释学的问题。

今天,江卫将《秋天的怀念》处理成典型,特别关注三件事或两件事的内在逻辑,我觉得这个聚焦点是非常好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一定要这样聚焦的。作为一个大作家,史铁生运思的能力,文章的内在结构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张力,那种力量感,是巨大的。具体到处理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建构对这三件事内在逻辑的理解。课堂上,聚焦这个点,挑战单也应该体现这个点,比如说,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是几件事,这几件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孩子们独立思考,进行回答,这就是我们课堂对话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课堂上进行对话、交流,一层层一步步推进,最后梳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梳理,孩子们理解了之后,如何命名,其实是次要的。

本堂课的第二个点,聚焦矛盾冲突的解决,也是非常好的。写文章,如何有张力,一定涉及到冲突及冲突的解决。要跟学生对话交流讨论,有了冲突,如何解决这个冲突?这个讨论,如果单纯从如何写文章的角度来说的话,是可以虚拟的。说白了,文章不是个事实,或者说未必是事实,要构造,文章是通过你的运思,被你创造出来的。

比如说,你跟你爸爸之间,可能没有因为看日记而爆发剧烈冲突,可能父子之间的冲突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但是我们可以从运思的角度来设想这件事。比如,我与某某同学因学习或者青春期或者别的事情而导致矛盾,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于是便写成日记,结果,猛然发现,日记被父亲偷看了,之后,爆发剧烈冲突。这个可能没有真正发生,但可以写。写完就完了吗?如此暴风骤雨之后,怎能迅速归于平静?不是说不是父母跳楼就是我们跳楼,不是这种极端,而是怎么办的问题,怎么达成和解?可能某一次意外情况,听到父母与别人谈话,或者某次恶劣的天气情况之下,父母怎么怎么样,通过第二件事,明白父母只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了解我当下状态,来关心我,来了解我。但凡父母能够跟子女正常沟通交流,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子女也不会说真的有什么是不能够跟父母说的,父母也不会未经允许偷看子女日记。多数情况,是父母出于本能,想要了解子女,关心子女,但又没有办法,不可得,才会有这些下策。父母之所以如此做,可能就是我当下的状态,还不能够让父母安心,“老者安之”,我们所做,还不能让老者安。这些事情可能都没有,但是这些感情,一定都是有的。我们可以跟孩子们讨论、交流,让孩子们理解这些,然后进行创作。这就是如何产生冲突,如何化解冲突。

如何化解冲突,这是个很大的话题,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经典话题来探讨。青春期,亲子之间,爆发冲突是正常的,没有冲突,可能是不正常的。这就是埃里克森讲的同一性危机。在这个期间,亲子之间的冲突,是成长啊。你拼命想成长,想成为不一样的自己,而父母出于爱,出于亲情,甚至是本能的爱和亲情,拼命想着按父母自身的方式或想法来爱你。这个过程之中,冲突是必然的。我们在座的,有几个人在青春期甚至再大一点的时候跟父母没有过冲突?如果说青春期没有冲突,那可能是你的冲突期后移了,如果说自始至终跟父母都没有过冲突,那可能就是你的生命当量不够,你不要以为这是好事,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你失去了很多成长的机会,你可能就一直都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你就是按照父母的方式在成长,这未必是什么好事。父母的文化、见识、层次各个方面教育学方面的素养极高,那是否还会爆发冲突呢?会,但不会爆发剧烈的冲突,因为父母,对孩子是懂的,懂孩子,了解孩子。即便某个时刻,不懂孩子,这样的父母也知道,不能够用自己的标准、外在的尺度去刻量孩子,理性会战胜情绪,战胜本能。

所以,这个话题真的可以作为经典来处理。冲突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是必然的,因为孩子要成长。如果冲突是必然的,那如何来化解冲突?化解冲突,无非是内因和外因。外因是什么?外因就是环境,就是环境发生改变,也就是父母发生改变。但事实是,父母是没有那么容易改变的。你可能会说我跟父母对抗到底,最后,父母就会改变。其实不是,不是父母发生改变,而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儿女,他们没有办法,他们退一步。不是他们改变了,从骨子里改变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人都是环境中的受造物,就是生活环境、经历、阅历等决定了他的境界,是改变不了的。

所以,要真正地化解冲突,只能是我们自己改变。我们自己改变,不是平面的改变,平面的改变,意味着我妥协,事实上,妥协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妥协,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最好的成长,是能够重新理解过往一切,这才是根本性改变与成长。

这篇《秋天的怀念》,你说妈妈能改变吗?我觉得,他妈妈可能也逃脱不了某种宿命,可能会有妥协,但很难有本质的改变。最终,达成接纳和理解,是史铁生自己。

这个,对孩子来讲,哪怕只从理性的认识上来看,太重要了。爆发了冲突,如果父母改变,那不知道这个孩子有多幸福,哪怕仅仅是妥协,都是幸运。但是,不要真正地寄希望于父母,要寄希望于自己,自己是否有改变,能成长。孩子的体会越深,写出的文章所能达到的高度也就越高。孩子不仅仅在写文章,而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可以成为演讲,可以分享。如果是平面上的东西,大家都差不多,差不离,这样的东西做分享,只能说是训练演讲,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演讲。

所以说,我觉得聚焦冲突,这个点还是可以带一带的。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一带,领会强的孩子的文章就可以快速地冒出来。

相关文章

  • 《秋天的回忆》说课稿

    《秋天的回忆》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教材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学会记事。会按照一定得顺序(时间,空间,逻...

  • 秋天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部编教材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秋天,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

  •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第二课时)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一、说目标 《秋天的怀念》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

  •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

  • 秋天的回忆

    又一年国庆长假来临,景区人头攒动,道路车流拥堵。对于喜欢宁静的人,选择在家里读上一本好书,看上一部电影,或与孩子一...

  • 秋天的回忆

    又是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虽然雨不大,温度却降了下来,颇有些秋寒的味道了。 但教室里还是闷热,新换的窗子...

  • 秋天的回忆

    12年初秋。我从北京西站乘地铁一号线转四号线,天宫院下了车又坐了四十多分钟公交才到了实习的那家装饰...

  • 秋天的回忆

    《秋天的回忆》 一阵秋风吹来,嫣然不由打了一个寒颤,仿佛才意识到了秋天的到来。嫣然坐在院子里出神地望着自...

  • 秋天的回忆

    秋是离人心上一点愁。 秋风一起,天凉了,叶落了,天空还是高远的蓝,阳光却遮了层清冷的面纱。 家门口的杨树叶、槐树叶...

  • 秋天的回忆

    文 | 典典的蟹妈 冬天的枯木森林里太冷清了,不刮风的时候,积雪压断树枝,啪嗒落地的声音,都会把小白马吓一跳。小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天的回忆》说课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iz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