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曾经说过:“心灵开朗的人,面孔也是开朗的。”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疏远?在社交网络还没有铺陈开的过去,我们了解朋友的生活近况大多是通过电话寒暄、周末午后约一杯咖啡,或是举杯畅饮地一次聚会,而后来,我们步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周旋于自己解不开理还乱的人际关系,与亲人与朋友的相聚了了,更多的了解多是偶然刷开朋友圈,不咸不淡地留一句言,点一个赞。
这也造成了如今一个独特的现状:了解一个人先从他的朋友圈开始。
曾经在一场读书会上认识一个姑娘,话语不多却很和善,无论是轮到谁发言,她都会侧过头认真地聆听,给了我很好的印象,读书会后我主动地向她要了微信的联络方式。因为抱着几分好奇,晚上回去后我马上打开了姑娘的朋友圈,想要了解这样一个“女神范”十足的美女都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日常,而结果却令我张目结舌,看的出这位姑娘正处于一段令人焦灼的爱情关系中,前一天还是发一张摆满双人早餐的餐桌自拍,搭配上一句“清晨,与爱人的早餐”这样暖心又让人羡慕的小情侣姿态,没几天又发布一张阴雨绵绵的天空的照片,配上的文字是“又是一个人,到头来还是一个人了”,寥寥几句话与图片,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低情绪袭来。这还是那个在读书会上巧笑嫣然的女神吗?我不禁怀疑,究竟是那个举止优雅不显山露水的姑娘是她,还是这个在朋友圈里将所有情绪倾巢而出的姑娘是她。因为本就是萍水相逢,对于她生活中的样子我也没有机会过多了解,之后也就不了了之。
又过了一阵子,再留心到这位姑娘,还是在她负面情绪爆棚的朋友圈状态,可能是临时的加班或是突如其来的工作任务或是什么,偶尔晒出一张泡面与凌乱的桌面的照片,诉说自己有多么像杨白劳那样受压迫的生活,偶尔自嘲自己位卑言轻,薪资抓襟见肘,这样的朋友圈状态,我不知道她是屏蔽了同事或领导,还是无所顾忌地抱怨,但如果我是她的领导,一定不会喜欢这样的下属。而即便作为朋友,这样“率性”的朋友圈状态虽然绝对真实,但过多的负面情绪与似乎每时每刻的情绪“播报”都有把朋友圈当做“垃圾桶”之嫌,后来时间久了,我也就删除了这位萍水相逢的友人。
记得在不久之前的一篇文章上看到这样的观点“你的朋友圈泄露你的一切秘密”,说的是一位应聘高管的职业人在最后关头被刷下,因为领导看了他的朋友圈觉得他太过情绪化,可能不适合企业高管的职位。你看,朋友圈不但是我们发布日常状态生活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让陌生人给你下定义,让朋友给你新印象的传播口,无论你愿不愿意。
你想要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是一览无余地剖白内心,还是浅尝辄止的只言片语,我们不能决定他人会怎么看待我们,却起码可以决定要不要把最糟糕的一面呈现给每一个人。一时情绪的激动,我们应该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学会用自制力来克服与化解负能量,而长年累月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对于自身来说将是一种侵蚀,对于身边的人来说,无疑也是无益的。
别把朋友圈当初情感的直播平台,即便我们不能时时给人带来正面的能量或者欢乐,但是起码,不至于让人一刷开朋友圈就仿佛看到你大倒苦水的面孔。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