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男子主义的前世今生
所谓大男子主义就是认为男人在生活中应该居于主体地位,女人只是处于从属的被支配的地位。
这种现象,不仅只是在中国,在越南、印度、泰国、日本、非洲很多国家都有着类似的现象,这表明大男子主义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遗留那么简单,而是经济社会,经济结构、经济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共性,按照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生活活中形成的文化心里和行为模式。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落后,剩余产品较少,维持人类生存的是男人的打猎活动,在农业国家,繁重的体力劳动基本是靠男人们去完成的,男人的劳动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即是说男人在古老的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地位往往是人的社会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大男子主义其实就是长期的不发达经济结构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上的反映。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在经济上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性们就会觉得自己应该处于支配的地位,自然就表现出大男子主义了,这就是经济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文化价值模式。
就是支配地位决定话语权,决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原理。
这种价值模式一旦被泛化,就会变成一个社会普遍的文化价值模式和心里模式,所以,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大男子主义就有着深厚的土壤,在二元文化价值体系中,谁支配着经济,谁就理所当然地拥有自配权,谁在社会生活中就处于主体地位。
虽然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男子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这也给大男子主义的存在提供一定的土壤。
大男子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支配地位决定主体地位,完全忽略了生命的终极价值是尊重,是人格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而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活跃,作用越来越大,提高女人的地位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某些在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的女性,自然就会摒弃大男子主义。
加之,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对生命的理解和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被普遍接受时,大男子主义的地位就越来越收到排挤甚至打压。
在婚姻生活中,由于双方的经济结构、经济地位、教育程度、价值理念等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大男子主义的理解和态度也就不同,如果双方经济地位悬殊较大,对大男子主义也会执认同的态度,大男子主义在这样的家庭中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家庭文化结构。
反之,在经济地位相当或教育程度相当的家庭中,谁都不愿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对人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如果男方任然死抱着大男子主义不放,那么,它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不稳定因素。
现在,由于男女比例的失调,有的地方又冒出了大女子主义,内容和形式与大男子主义相同,只是换个主角而已。
总之,不管是大男子主义还是女子主义,都是生命价值的二元化,都缺乏对人、对生命的最起码的尊重。
爱的前提是尊重,离开了尊重,爱情就只能是一句谎言,或者是打着爱情的幌子实现占有的目的,是最卑鄙的行径。
所以奉劝谈恋爱的朋友们,生命的价值观在爱情和婚姻中至关重要,切不可不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