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的结尾

作者: 三千墨M | 来源:发表于2017-12-11 18:58 被阅读236次

    一、小说结尾的重要性

    今天跟你们聊的小说结尾,也许大多数爱写小说的朋友会觉得多此一举,结尾嘛,写着写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还用大费周章地作为一门学问来讲述吗?

    我带着同样的疑问翻看了一些有关小说结尾的探讨交流资料资料,才知道小小的一个结尾内里有着大乾坤。

    小说的结尾看似自然而然地就完结了,不需要什么雕琢,但事实上是,小说的结尾对小说全篇往往起着重要的勾连作用,它的成功与失败严重影响着小说的气势走向。

    卡尔维诺说过:“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开篇,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都独具特色的结尾却寥寥无几。”

    小说就像是自己的一个孩子,里面所有人物的命运都掌控在作者的笔下,写他们故事的时候都是带着情感的,随着他们的命运发展必须走到归宿的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不忍心看着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自己安排好的结局。结尾就意味着结束,笔者突然内心空荡荡的, 于是各种于心不忍和不知所措导致文章的结尾仓促完结,质量参差不齐。

    我觉得小说结尾是最考验作者耐心、想象力和脑洞的地方。它就像是一段美妙音乐后面的最后一个音符;一副华美油画的最后一抹油彩;是一个作品的最后落脚处。若处理不当的话,将影响整个作品的走向与和谐,因为往往结局展示的是作品最精粹的地方。

    最糟糕的小说结尾会让我们马上想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恩。费恩历险记》,一个黑奴小朋友和一个阳光的白人小朋友最终成了最好的朋友,毫无悬念和想象力,无力而乏味地将小说之前宣扬的种族压迫莫名其妙地消除了。引用专家的评论:“在这篇小说中,马克.吐温终于无法背负深刻走完全程,不耐烦地用一个庸俗的幻象溺死了自己的小说。”

    可见小说的重要性。它与开头遥相呼应,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好比是英雄志在必得的一处胜利在望的最后阵地。很多作品的结尾代表着笔者的思考和倾向,人物最终的命运也代表着笔者的立场和观点。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里大家最期待的和最忐忑的就是大结局。所以希望大家重视小说的结尾。

    二、那么小说结尾一般有哪几种呢?我收集了一些资料提供给你们参考。

    1、

    小说的结尾一般教材上会介绍四种:

    a、 出人意料的结尾。从结构安排上来看,它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突然涌起波澜,猛烈地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让主题深入人心。

    b、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从主题上看,能使主题得到更多的升华;从表现人物性格来看,能使人物性格更加凸显和有立体感;从效果上来看,这种结尾直击人心,令人难忘,引人思考。

    c、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心理。从表达效果上看,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情感上来讲,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令人愉悦欣慰。

    d、 戛然而止的结尾。它留下空白给读者自己去想像,让读者在脑海里情不自禁地进行艺术再创造。

    2、

    小说家杨晓敏曾生动地形容“小说的结尾艺术和智慧含量被称为‘临门一脚’或‘临床一刀’。”他认为小说结尾的思想内涵、艺术品味、智慧含量都很重要。他总结了五个类型的小说结尾并进行了大量的评论。

    a、 意味深长型结尾

    他认为小说的结尾除了给人留下适当的警示和启迪,还要给读者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余地。比如冯骥才的小说《捅马蜂窝》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不由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这篇小说的结尾就很意味深长。读者从这个结尾马上就会联想到在文中冯骥才所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立马对他夜以继日地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走呼吁产生钦佩之情,以及对人们的不保护行为进行一种反思。结尾体现了内链性,给人以思考和反思的余地,让读者思绪万千。

    b、 出人意料的结尾

    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给读者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那么小说的创造空间也随之变大。杨晓敏认为小说的艺术魅力就是要让读者在意外惊悚或惊讶中感慨万千。

    比如袁炳发的小说《一把炒米》,说的是艰苦的战争年代,三个战士只剩下一把炒米了,谁吃了就会有生存的希望。然后其中两个战士不但把炒米让给了大个子战士吃,还在生命最后一刻为他开枪掩护。文章结尾是这样描述的,几十年后,大个子将军重游旧地,立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刘冬生父子之墓”。

    读者此时应该万分惊讶,原来那两个战士竟然是一对父子!人们被革命战士视死如归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时给读者带来的情感冲击量绝不一般,那种直击人心的震撼,不亚于一次对读者心灵透彻的洗礼。这样让人感到意外的结尾,写出了境界!

    c、 挖掘人性型的结尾

    很多小说作家把人性的揭示放在小说的结尾。人性是人们的最初的本性,是人类最真实行为的体现。把这种揭示放在结尾,能够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久久的思考。

    例如杨崇德的小说《停水》,讲述的是某机关小张收到一张停水通知,出于好心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了两个领导和一个哥们。结果停水时间到了并没有停水,仔细一看是张去年的停水通知。结尾是这样讲述的,在领导和好友对他谎报军情表示愤怒和不满时,小张偷偷地关掉了供水总阀门。在大多数人的叫骂声中,在三十九度的高温下,小张心里舒服了,他猜想两位领导的心情也应该是这样的吧。

    这是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结尾,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虚伪和幸灾乐祸的弱点,它像一面镜子把人物内心阴暗的角落一览无余,这种小人物的原生态心理到处都有,折射了一个社会现象,通过安排在结尾的方式,更令人难忘。

    d、 揭示谜底型的结尾

    在小说的前面部分设置一个小悬念,然后引领读者顺藤摸瓜,一路寻觅,最后在结尾给大家揭示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谜底,这也是一种有魅力的小说结尾。

    修祥明的小说《天上有一只鹰》讲述的是:两位老人在天上飞着一只“大鸟”,一个说是雕,一个说是鹰。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几乎动手打起来,正当矛盾进一步激化时,作者却安排了这样一个结尾:鹰掉了下来,原来是一只风筝。然后,“呸呸”两个老汉各自吐了口吐沫离去了。

    这样一个结尾不经意地揭示了一个非常简单平常的谜底,让人大失所望之余又哑然失笑。“能感悟到两个老汉较真的不再是眼力,而是一股精气神。”杨晓敏认为这个结尾非常精彩,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两位老人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e、 让人感动的结尾

    直击人心让人感动的文字才能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结尾能用感人的文字收尾,会给读者以深深的感情冲击,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小说应该比较多,就不再列举了。

    3、

    而最近网上疯狂转载的马原《小说结局的十三种方式》中更是总结了十三种结尾。

    a、 死

    b、 大团圆

    c、 诗意

    d、 揭谜

    e、 解嘲

    f、 有去无回

    g、 梦魇

    h、 循环往复

    i、 得而复失

    j、 走出叙事人视野

    k、 以死亡来终止

    l、 歪打正着

    m、 迷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寻并仔细阅读,他所讲的这些结尾方式就比较经典并常见,在很多名著结尾中都可以看得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小说情节选择性的阅读自己需要的类型,他的文章里描述得很详细还举了很多例子,让人一目了然。

    三、结尾是否要预设?

    在网络小说中,一部分作者选择在小说刚开始的时候就设定一个初始的环境,然后让剧情和主角随着逻辑和灵感的变化慢慢收尾。网络小说像这种写法可以写几年写几百万字。但其实这种写法对作者的素质要求是最高的。没有结局的预设就像是信马由缰,没有方向感,没有目的地,无法确定情感走向,很难设置伏笔和悬念,很容易写着写着就散了。写散了的感觉就是小说情节越来越纠结,越来越不知所云。

    由此可见,预设了结局就预定了目的地,在写作的路上作者或者会拐很多弯,增加很多坑,有了目的地就会豁然开朗,有归宿感,不会迷路,整部作品看起来也更有整体感。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预设结局,但预设了结局能够让你写作变得很轻松。

    一般来说写作是需要有个整体思维的,虽说不一定要严谨环环相扣,但是大略是什么样的情节要有个框架。个人认为,如果一篇小说,你连结局都没有想好,说明你连自己想要写什么都没想好。

    还会有这样一种情况,预设的结尾不一定被完全利用,可能中途会有别的想法,不用太过介意,最后写着写着一切跟自己最初的想法不一样,其实这也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情节推动改变预设。

    四、

    收集了一些资料,给小说结尾提几点小建议。

    小说的结尾很重要,不言而喻。

    1、 小说的结尾要尽量挣脱束缚。小说的结尾一定不能让读者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尾。这是对小说结尾的一种考验,不需要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可以从特殊的角度和独特的视角为你的小说情节加分。

    2、 小说的结尾要有持续感但不能仓促。仓促的结尾会让文章的立意单薄削减,除了很多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的文章,建议大家要有条不紊、不急不缓的收尾

    3、 小说的结尾要引起读者思考。故事不能是单纯的故事,小说应该是能够传递情感、认知、三观、思考的载体。小说的结尾要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回味,要给读者一个感触想象的空间。

    4、 可以将空白艺术运用到小说的结尾。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艺术载体的信息量,而且还可以增加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召唤力,引导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在期待中获得跟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从表现形式和效果来看,作者往往在小说结尾采用中断情节、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或在情节结尾处造成较大矛盾的方式来制造空白,有意留下“弦外之音”“象外之意”“言外之情”,由读者主动进行再创造的审美活动,以追求“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效果。

    卡尔维诺还从传统上总结了几个俗套的小说结尾方式,大家看了之后可以按照小说内容,对抗俗套,想出一个不落俗套、新颖脱俗的结尾:

    1、 童话故事结束时,英雄总是战胜邪恶,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2、 传记体小说中,总是以主人公的死亡结束

    3、 教育性小说中,主人公历经磨难总是成功地蜕变

    4、 警探小说中,最后总是揭示了案情和挖出了罪犯。

    5、 一本喜剧小说,最后总是平淡而合理的情感照亮了生活,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6、 悲剧小说最后总是有生离死别,让主人公最后一刻死去。

    五、

    “结尾是大多数小说家的弱点”这是戴维.洛奇在《小说艺术》中引用了乔治.艾略特的话。很多小说写到最后灵感用光了,快感消退了,情节似曾相似了,总之就是写不下去了。即使是《战争与和平》《红与黑》这样两部伟大的作品,它的结尾也受到责备和质疑。

    长篇小说更是非常难写的东西,不是作者文笔好有经历有想法就能完整地写出来。它十分考验人的逻辑思维和统筹全局的能力,建议不要信笔随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你不能强逼着自己笔下的人物去做违背他性格的事,也不能让小说情节向着不合逻辑的方向发展。宁愿到最后再三改动结局,也要在小说一开始就预设一个结尾,这是我觉得最好的方法。

    (此文为总结性文字,把我认为有用的知识借鉴归纳一下,希望帮助到您。)

    无戒九十天挑战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小说的结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lw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