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海书法作品:
草书,四尺整张,竖式。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句,癸卯秋月,文华殿。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夏季著名的休养胜地。幽燕:这里泛指河北省。我国古代的幽州和燕国,都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相传秦始皇巡游到此,由此得名。谁边:何处。魏武:指魏武帝曹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曾封他为魏王,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建立魏国,追尊他为武帝。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靠近渤海。遗篇:遗留下来的诗篇。曹操北伐乌桓凯旋而归时曾登临碣石山,慷慨赋诗,《步出夏门行》中有《观沧海》一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下文的“萧瑟秋风今又是”即由此引出。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今又是:指又是“秋风萧瑟”的时候了。
上阕,写大雨中的北戴河风高浪急的景象,表现出对渔民的关心、赞美之情。“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词一开头就以极其开阔的视野,泼墨般地描绘了北戴河的雨景:辽阔的华北平原,茫茫的渤海海滨,大雨滂沱,巨浪翻滚,而秦皇岛外的海域还有许多打鱼的船只准备起航。这首词起势很高,营造出一种大境界,不仅有狂风暴雨、滔滔白浪的自然景观,更有冒着风雨、迎着波涛出海捕鱼的人文景观。既有诗人面对壮丽雄浑的大海而生发的苍茫之感,也有诗人目睹打鱼船乘风破浪征服大自然的壮举油然而生的赞叹与关怀。这三句词表现出诗人包容祖国与人民的广阔胸怀,正因为如此,词的格调才高远、恢宏。同是写景,毛泽东眼里的一场大雨就会洒遍幽燕——华北大地,其景之壮观,也源于诗人本身的大气度。“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无边无际的大海,波涛汹涌,打鱼的船儿都不见了,不知驶向什么地方?诗人瞭望辽阔的海面,打鱼船只渐渐隐没在波峰浪谷之间,驶向了远方,一句“知向谁边?”表现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对勤劳勇敢的渔民们在新社会焕发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旺盛激情产生由衷的欣慰和赞美;另一方面,他作为一个人民领袖,对渔民又表现出天然的挂念、担心。下阕,追忆魏武帝曹操,今昔对比,歌颂今天社会的巨大变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心潮起伏、思绪连绵,追忆起1700多年前的往事,魏武帝曹操策马挥鞭登上这里的山冈,留下“东临碣石”的诗篇。曹操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个雄才大略、极有作为的政治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征乌桓,胜利而归,路经北戴河附近的碣石山,留下了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抒发了他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伟抱负。一个“越”字,大有横扫千年往事、纵观古今风云人物的宏伟气魄,这样的胸襟又岂是曹操所能拥有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曹操在《观沧海》中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动。” 现在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是却变了一个社会。诗人通过人与自然的矛盾转变来表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今又是”是说景依旧,“换了人间”是说人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