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聚餐,不知道怎么又聊到了公司里的那些个奇葩的故事。
然后一个个热情暴涨起来了,开始回忆起那些年公司里的那些特抠,特贱或者特渣的人来。
神奇的是,很多人很多故事大家那么一聊,发现每个公司都会遇到那么个人,甚至长相都觉得差不多。
当然,这里肯定有我们的认知偏差在作怪。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当组织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人群里必然会出现那么几个奇葩。
不仅仅是奇葩,所有在媒体报道里看到过,或者你曾经在故事里读到过的特色人物你都能找到原型。
比如老好人,比如爱贪小便宜的,比如冷漠脸,比如莽撞无脑的萌新实习生,比如心眼特多的厚黑同事等等。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组织成长到了一定规模以后,都会出现这样的人呢?
如果组织从3个人开始,到6个、9个、12个、24个、100个,中间哪些人出现的最早,哪些人出现的最晚呢?
我们都比较讨厌的低情商奇葩、心机抠门男、玩弄感情的渣男最有可能在多少人的时候出现呢?
任何一个组织,当人数超过6个以后,都会从某一些维度上,呈现正太分布的规律。
这些维度有性格、有能力、有身高等等。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维度来说,当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容易出现非常小众的极端性格,比如特别的抠门,特别的邋遢。
特别是那种对于职场环境影响不大的维度,影响不大意味着团队在吸纳人员过程中不会刻意设置门槛。
而有些维度,虽然最终会呈现正太分布,但是因为组织会有门槛,所以特别的极端并不会出现,比如销售类组织对于沟通能力是有一定的门槛的,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非常木讷的人。
但是人的性格都是复合性的,我们所说的奇葩,都是好几个维度符合的奇葩。
那么这种奇葩如果出现,首先这几个维度肯定要关联,比如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非常的弱,这个维度的背后是沟通能力,责任心,金钱观等复合能力偏弱造成的。
这些个能力维度之间又是相互影响,责任心弱+金钱观奇葩(抠门)会导致这个人从小无法获得深度友谊,自然沟通能力就缺乏一定的深度,自然就导致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偏弱。
所以如果从3个人开始,到10个、30个、100个增长过程中,那些无关团队核心能力门槛的性格维度,最容易出现奇葩。
比如以业务能力为主导的销售团队,容易出现性格冷漠的人,利益至上的小人等等。
比如以技术能力为主的程序员团队,容易出现特别木讷,情商超低的直男,还有邋遢属性的宅男。
当然这里说的是达到6个就容易出现的,当人数达到30,达到100的时候,根据正太分布,我们日常八卦里的奇葩,多多少少都能见到一两个了。
既然每一个组织,当人数达到一定的时候,都会呈现正太分布,那么我们可以换个视角看人际关系。
比如亲戚,比如同学,比如朋友小圈子。
亲戚,每个人的亲戚都分布在15-50人之间,特别我们这一代,父母的兄弟姐妹特别多。那么我们就不用去抱怨说自己的亲戚怎么怎么不好。
因为每一个人的亲戚里,大概率下都有一两个老好人,都有一两个冷盘脸,还有一两个个比较渣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优化交往的质量,哪些需要警惕深度合作,哪些需要加强关系维护的。
再说同学,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同学里,每一个层次,你都能发现学渣,学霸,老好人,心机男/女,小白花、大碧池,你是逃不了这个统计学的规律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去分辨,每一个标签的背后是谁?为什么?然后重新认识自己。
再说朋友圈,从某个角度来说,三五好友能够聚一起,必然也有各自的角色分工。
首先肯定会有一个耀眼的中心人,他可以是大家感谢的人,崇拜的人,也可以是好玩有趣的人。
然后会有三四个虽然普通,但是不可或缺的人,最后会有一到两个一开就会被调侃被取笑的人。
只要能够长期的凑一起,必然会有那么几个角色分工,然后你又是在不同的圈子里扮演着谁呢?
理解了群体的分布规律,我们就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场演出,底层的数学上帝总会给你分配角色,至于你能否演好?
那就要看,你有没有跳出这场戏,看待整个舞台的大视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