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预约了《十三邀》第七季收官对谈,“行动才是灵魂”。听着许知远的表达,他和节目共同成长的痕迹清晰可见,从喜马拉雅追更的“单读”到前三季的《十三邀》,再到单向书店的各类活动。节目的成熟肉眼可见,故而第七季的分也很高,制片人也是功不可没的。但我自己更喜欢的是许知远对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不合时宜”的纯粹探索欲,乐于接受世界发展的各种触角,哪怕自己不适。
从最初的相遇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工作之后的思想和表达欲停摆,我不再看这些书籍,也不再听观理想主义的节目,生怕现实和理想的鸿沟太大,违逆了我对庸常世界最后的耐心。即便如此,我还要被油腻中年男同事各种吐槽,“爱看书的虚假人设”(即便我的阅读大大降低)、“活在自己的空间”(真活在自己空间里早给你们报警送你们这群嫖娼犯去体验踩缝纫机的日子)……因为自己推动的项目和做的事迟迟达不到预期,我焦躁不安又囊中羞涩时,会后悔自己没有坚定选择自己的理想,比如之前单向书店的招聘。同样是困难重重,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喜欢的?
再次重读,感受他们在这七年间的不断成长,羡慕这种长期主义实践者。绝大多数情况下,后几季的节目都是江河日下,但幸运的是《十三邀》没有,想起他的那句“要把节目做到80岁,甚至更久”,年少时候觉得是理想,在大陆文学的理想是遥远的。现在会有一种力,长期主义实践者的坚持。在对谈中,一个世俗论者对节目提出质疑,非常噱头的问法,让人不适,许知远没忍住,对偏见进行反击,这种反击在当今这个圆融的社会十分少见,毕竟文学是N+1的“1”,所有的文化工作者背上了“谦卑”和“退让”的西西弗斯巨石,真正的表达被压抑但我们又习以为常,语言的深度和广度被严重低估,乃至表达自己不合时宜的喜爱都要被嘲笑和攻击,但同时肤浅的狂言者又抓住流量密码,让大众对一些经典言论有了误读,便把误读当作“常识”,这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回到《十三邀》本身,因为是重逢,我选择了自己最爱的一个主题——美食,先享受下熟悉感。对话的是陈晓卿,“一道菜的世界”。《舌尖上的中国》也是我们13级大学生的共同记忆,以前只认为自己是贪恋世间美好,美食是一个重要的窗口。但同时我的家教里被灌输了“君子远庖厨”(我老母的理解,并非原意),她觉得人生众多事情,美食是最微末的,我对美食的痴迷就是猪栏理想,舍本逐末。所以冲破自小的观念进入美食世界,陈晓卿导演也是精神导师。佛家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美食也是“一花”,文化靠口舌相传,民族的记忆镶嵌在食物基因中,从文化地理观上,从创新和融合的历史发展上,最俗世的、最生活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这两位曾经的心头好碰撞,又会组建怎样的“思想地图”?许知远从来没有掩藏自己的思想野心,他不仅想记录时代,更想通过对话来构建“思想地图”,让50、60、70、80、90后都参与进来,导演和制片人都极其年轻且充满好奇心,这期里面也有呈现。《十三邀》的镜头有一种亲和和众生平等,无论是阶级还是学识,他们在努力打破偏见的努力中,我个人觉得是许知远时时的自我批判,他很审慎运用自己的判断去观察,把这种特质定义为“不合时宜”,其实有些心痛,心痛文学视野在实践中如此少见,还必须框在世俗评价体系中。有时候在想,为什么互联网可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金融界也有自己的黑话?那文学的话语体系怎么就这么多吐槽和被攻击呢?
他们的探讨,循序渐进,陈晓卿导演的节奏感在采访中也特别突出,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思想的流动,作为央视改革期,见证了激流涌动的时代,还关注到时代中的个体,像《远在北京的家》《龙脊》《森林之歌》,许知远团队的功课也做得翔实,很多老纪录片不特别检索,豆瓣都没收录在陈晓卿导演的作品下面。这两年,鲁豫和易立竞的段子手式样的访谈浮出来,网络舆论各种批判,但我记忆中这些访谈和中央十台共同构建起我对世界的认知,她们给予的视角是我贫瘠童年里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所以批判看起来有些高高在上,也许她们真的有不足,但确实在当时是有很多受众,简单批判是不是在歧视“无知”的受众团体,或许批判者未必有此智慧。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到《十三邀》采访准备工作越来越精进,也启发我是不是有些时候,我的偏见来自我的单一信息来源,来自我的无知。
逛菜市场和浙江村,带着镜头走入俗世,把对谈变得更有趣更立体。一开始,许知远买菜,我以为他是觉得打扰商户不忍心别人浪费时间,直到他把菜快乐地背在身上时,我一下子感到他的快乐,他一直拒绝被定义,我为何又文学去框住他呢?他是文学的,也是生活的。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更随风潜入夜,之前镜头有些生涩,现在剪辑和切换非常丝滑,我很喜欢许知远去采访酒楼员工的那个短镜头,他拿着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讲述四十年的变迁,员工很认真地倾听,感慨自己马上也来北京快二十年,写得很真实,就是自己的心路历程。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表达,物是人非,一代代人,各行各业的人都逃不出时间的经历,共同的食物记忆是不多能永恒的,尤其人疲倦时,会更期待自己精神世界最熨帖的美食。
这一集的视野一如既往的开阔,两人碰撞得又柔和又深入,像一湾河水,持久流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