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论语
论语第一篇第十五章

论语第一篇第十五章

作者: 林夕1林夕秋阳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8:14 被阅读66次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们分两段来学,先看第一段,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是子贡在报告心得。贫是贫穷,富是富贵,贫富的差异可以涵盖或者引申到很多方面,例如,地位、权力、出生、技能、学历、职称、相貌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有好坏高下的差别,因为常人重视追求这些东西,所以会在这些方面作比较。一般人贫的时候容易谄,觉得自己矮半截,于是在别人面前难免曲卑、谄媚,甚至于说奉承、巴结,想得到尊重,得到好处。富了容易骄,也就是骄矜、傲慢,有优越感,会在别人面前摆阔,炫耀,甚至于说瞧不起别人。子贡很会经商,他经历了由贫到富的过程,那么他做到了什么呢?他做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很不容易。但是孔子听了他的心得以后说道:“可也”,也就是说还可以了,并没有给与很高的赞许。为什么呢?因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知道这样不好,心态上不犯,这并不彻底。因为贫富差别明明摆在心里,还不能从内心深处超越对物质的耽著。而且,这只是把不该做的不做了,该做的是什么并不清晰,更谈不到去进一步提升。孔子接着给出了答案,其实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孔子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也就是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贫而乐,不是我不在乎,我怕谁,我谁也不求,不是这种无所顾忌、盲目自尊的乐。而是指的像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乐,像孔老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这种快乐。因为他们的心已不再受物质生活的影响,心处于修道所产生的自在和喜乐之中。

    再来说富而好礼,礼的内核是仁。《大学》里面说道:“仁者以财发身”, 这个身指的是道义之身,仁者在富贵之后,会借助于自己的富有和地位去利益大众,完满仁德。例如可以博施济众,发扬道统,兴办各种有利于家国天下的事业。所以无论是贫而乐还是富而好礼,这两者的共性都在于追求仁德,安住在仁义之上。这时的快乐已经与贫富无关,所以贫也不需要谄,富也不会骄。贫的时候向外输出道义,用自己的人格、智慧去帮助人、去影响社会,富的时候则能够兼施财物。这一句也可以用在指导我们的学习,在学习上当我们觉得自己差,不如人,或者说做错了,这时候不要为自己找理由,或者掩饰自己的缺点,这就是贫而无谄。反过来要像子路那样“闻过则喜”,我正好从这里改起,故贫而乐。如果说觉得自己学得好,也不要骄傲,更要努力。这就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现在来学第二段。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在前一番问答中,子贡未被充分肯定,他不仅不失落,反而更深一步思索。又问道:《诗经》里所谓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吗?古代的时候要做饰物,如果用到动物的骨或者脚,就需要先切,切了再磋。如果要用到玉石就需要先琢,琢完了再磨。这比喻学习要精益求精,深入再深入。子贡通过刚才的问答,领悟到由贫而无谄到贫而乐,由富而无骄到富而好礼,学问功夫一步一步提高,这正是《诗经》所谓的切磋琢磨的过程。孔子听到子贡的这个心得非常高兴,说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给你讲《诗经》了,你有资格听了。因为你根据已经告诉你的道理,就能够了解没跟你讲过的道理。”这段也说明,孔子心目当中的好学生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另一个例子是颜回。子贡曾赞叹颜回,“回也,闻一以知十。”颜回的学习能力比举一反三还厉害。

    学到这里不要说我也要学个举一反三的样子做个好学生。其实这种能力不能说与天资无关,但更是要靠勤于问学思辩和努力实践去慢慢地积累。关于这点,《中庸》里面讲得很清楚。《中庸》在论述学、问、思、辨、行的功夫的时候说道:“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意思是说,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没学会就不要停下来。“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要么不问,问就要问明白,没问明白就不要停下来。接着又说“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都是讲的这点同样的道理。那当我们能力不如人的时候怎么办呢?《中庸》又讲道“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花一分努力就会了,我条件差,我就用一百分的努力。“人十能之,己千之”别人花十分努力学会了,我条件差,我就用一千分的努力。“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如果真能这么努力,愚笨的人也必定变得有智慧,柔弱的人也必定会变得坚强勇悍。

    回顾一下这一章,前一部分告诉了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贫富。后一部分藉着子贡的这次学习的过程,道出了一个善学者的标准,而要做到善学,则必须先要勤学,这种勤学的精神是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第一篇第十五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bx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