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39838/1ff300ee25937493.jpg)
01
前几日和一个同事约定——每天互相分享读书心得,共同进步。
最近读到吴晓波老师的文章,有一篇写道: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赚钱?赚钱用来干什么?
然后介绍到一个人,做到公司副总裁位置后,突然辞职,很多人不解。
他说:我赚的钱够了,我要去找自己的快乐。
思考到这个问题似乎又是哲学的问题,可我们究竟要如何对待?
纵观我能看到的这些人大体分为三类:
一类是为了生计奔波,过好自己的生活。
一类是自己生活不愁,娱乐生活也异常充实。
还有一类是自我、娱乐都惬意,也帮助别人生活得从容。
我是第一类,生活中见到的也多为一二类。说明我生活的还偏底层,所以我认识的牛人很少。
我们的校长该是第三类。思思老师、艾力老师也一定是第三类。
现实的矛盾是人们难以从对物质的追逐中解脱出来,开始去挖掘生命中另外一些抽象的、形而上的价值。
如果做到了,便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社会。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可是我总觉得国外的矛盾就没有像我们国家这么繁琐和琐碎,比如家庭矛盾。
归根结底还是自由,从小培养的独立精神,让个人与家庭、家族之间的界限分明,各自管理自己的生活,互相独立且人人自强,这样就将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
摆脱物质的束缚,摆脱家庭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追求生命本身的个人价值,还需要再做一些功课。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9838/d41e288d632aa318.jpg)
02
昨天班主任群里下发了一个任务,希望请班里的几位同学录制一个简短的倡议视频。
因为懒惰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一些想法,我是不愿意去行动的。
但我们有时做决定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或是碍于其他人的做法,不愿落后,或是不想让自己影响别人,等等诸多的理由,也许会让一些决定与我们的本意背道而驰。
期末复习阶段,我看到班里有不愿意动笔学习的小孩,我问大家:是别人逼着你,走得远;还是自己主动走,走得远?大家都说是后者。
此时我却扮演了前者,反思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也是因为这样错失了原本可以做到的机会。如果甘心也就作罢,可往往是错过之后又惋惜。
最后我也提交了视频,只是心理上有些不畅快,似是不够积极,显得怠慢。
从否到是,思维的转变也是耗掉一些精力的,长此以往,不要定势才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5039838/4e458fbc22879d17.jpg)
03
看到一则关于5·12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故事,发生在四川绵阳方碑村,95%的房屋被震毁,上海交大何教授思考出了一个天才的重建计划。
请每家城市家庭拿出1至2万元进行“一帮一”,免息借款给农村家庭,只用于重建房屋,5年还清,双方签订协议,由村委会担保,同时受助人自愿抵押房产证。
何教授了解到,这些主动借款的人5年后大多不会拿回这笔钱,那时这些钱又可以重新投入到新一轮的方碑村建设。
事实果然如计划所想,5年后100%的村民偿还了钱,100%的借款家庭并没有收回这笔钱,于是方碑村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建设。
很好地保护到村民的自尊心,同时也给予帮助,资金循环促进灾区重建。
这也启示我们做事时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发挥最大的效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