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02217/465d152117e01a36.jpg)
▁▂▃▄▅ 1 ▅▄▃▂▁
初中阶段的孩子和高中阶段的孩子无论是从思维上,还是从个性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小学天真烂漫、充满儿童气息的他们,到了初中,就开始接触到各种规章和准则,开始明白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压力,收获优秀成绩时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体会到犯错而被批评后老师的失望,追求着那个年代该有的男神女神,也默默滋生着同伴间攀比和落差。
他们也许会跟你说心事,也许不会。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你就像一堵厚厚的墙,万一退到最后,肯定能牢牢的撑着他们的背脊。
但高中,给了他们更大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他们走地离墙更远;在这个天地里,你渐渐完成了法律上你监护人的职责;在这个天地里,他们退到这堵曾经支持过他们的这堵墙上的次数越来越少。
▁▂▃▄▅ 2 ▅▄▃▂▁
这背后的原因简单且自然。
大部分人在高中时期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开始住校生活。朝夕相伴的父母换成了室友,烦恼郁闷在心里默默地扛着,或在和室友们吐糟中销声匿迹。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平衡。
生活上,他们开始全权自己处理,也就不再那么乐意接受你的唠叨和想法。他们开始变得有主见,甚至或和你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争辩。
学习上,他们不再像初中一样变得怨天尤人,抱怨着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刷不尽的题目,考不完的试:而开始接受这一切,上课就默默地去上,题就静静地完成。
毕竟他们渐渐明白,高考会决定他们去下一个天地;而高中老师并不是像初中老师那么爱管你。
那么,他们就只有靠他们自己。
▁▂▃▄▅ 3 ▅▄▃▂▁
大环境变了,你初中时的「指点江山」、「嘘寒问暖」式的沟通方式却没变。孩子能不反感?
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处理生活学业,有自己主观意见
以前每天见,现在每周见,你不知道他需要什么
孩子并没有向你征求帮助
那父母应该怎么尝试和高中时期的孩子进行一个「有效」的沟通。所谓「有效」,便是你说的是他需要的,并且他愿意采取行动来改变。
▁▂▃▄▅ 4 ▅▄▃▂▁
「有效」的沟通原则:
*有效的沟通开始于新的沟通方式
不要指望你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你十几年习惯的「指点江山」式的沟通方式,而应该去寻找建议和孩子更加平等的「新」的沟通方式,只有在「新」的沟通方式下,你在可能不延续以前的惯性的沟通习惯。
比如说,可以考虑用「写信」这种方式。好处很多:形式新颖,孩子愿意接受,其次因为非直接沟通,你有更多的时间去用词琢句,保证沟通是可控的,不会跑回老路上去。
又或者说,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特定的沟通地点和沟通的原则(比如以朋友的关系,不能用责罚的语句和态度等),每次想要沟通,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去那边,增加沟通的仪式感。
*应避免否定、责骂等消极性话语
即使你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也看到了他的问题所在啊,但是采用一些否定、责骂等消极性的话语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关注(因为没有人是真正是地「骂后者恨」自己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误认为这是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就像任何时候的吵架,语出恶言,都并非是内心真实的想法,更多的是希望引起关注,却经常被误以为「内心的声音」而造成伤害一样。
最重要的是,说这些试图引起关注的话语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不会在改变对方行为上起到多少的效果。
*多等少问,建议不强迫
「有效」的沟通最好的契机是能够对孩子目前的「困惑」去答疑解惑的。但是在发现孩子疑问的过程当中,宁可等待着他去发问,而不要主动去询问。两者的区别是「孩子主动问」意味着他碰到了困难,并希望能够得到帮助,而很多不等问题发酵就急于询问,不仅会剥夺孩子自我解决的机会,而会造成潜在的压迫感。
孩子提出了问题,你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建议的口吻而不是强迫的语气,让孩子自己得出解决方式的优劣,则会强化他的吸收和思考过程。
「多等少问,建议不强迫」这条原则的核心其实是追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个平等的对话关系,也是表达了对于孩子的尊重。
如果你是的朋友和你进行沟通,你会不会「多等少问,建议不强迫」?
◆◆◆总结◆◆◆
* 新的沟通方式
* 避免否定话语
* 多等少问,建议不强迫
沟通是一扇门,一开始也许敲好多次都不见得会开,还不允许大声叫门,但是若开了,却能收获想不到的风景,因此这探索不仅必要,而且还很值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9102217/f840533ff2285d6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