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五封共读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五封共读

作者: 好山家门前 | 来源:发表于2022-07-25 16:26 被阅读0次

2022.7.24  周日 晴

       在前四封信的回顾中,我理解最深刻,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把孩子当成问题,而是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道理都懂,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把孩子连同洗脚水一起泼出去,表面说看到的是孩子的问题,是事,不是人,但在处理上则聚焦的是人而不是事,连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是惯常的做法。魏老师的提醒很对,也很及时。第二是发现孩子的问题,急于寻找答案,沉不住气也是惯常的做法,非要1+1那么清晰。但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中,哪有那么清晰的黑与白界限,时间有时真是好东西,它会化解很多当时看来非常棘手的问题。并且,家长的视角更多聚焦于外部评价,别人会怎么说?其实别人都很忙,没空搭理你的事,因此,活在自我中, 活在自己的内心的尺度中,我相信这是里尔克给我最好的告诫。

前四封信回顾:

       我们每个人即活在时间里也活在空间里,宇宙这个问题既包括时间维度也包括空间维度。活在时间里,也指一个人活在传统里,活在文化中;一个人活在空间里,也指一个人活在关系中或者活在社会里。在自然状态下,我们是循着本能生活,生活是撕裂的,共读或者阅读是尝试把撕裂的生活整合起来。比如,父母和社会期待你成功,期待你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自己也希望自己快乐一点,玩游戏等,你在乎的是我有无一个快乐的当下,我们也会追问,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也会发现,无论是应试中的成就还是玩游戏带给我们的刺激,它都是幸福,但与我们本质的、本真的、真正的幸福有很大距离。真正的幸福到底指什么?我们用什么样的自我,用什么样的统一性把我们整合起来,让它不再割裂,不再冲撞。

        里尔克给出的答案或者方向是成为你自己。它既是答案也不是答案,而是一个手指,指月之手。不要问别人你的诗好不好,你要回到你内心,回到你根本处。若问一首诗是否好,答案或者标准肯定是有的,但一般会依赖外部标准,里尔克并不否定外部标准,但更强调自身的尺度。如同读书,优秀的人会成为我们的诅咒,处在一种失语、自我否定的状态。里尔克会讲,别人是你的参照系,别人不能决定你,更重要的是你自身内在的尺度,你成长了没有,用南明教育的话说就是“是否勤奋,有无独创”,具备成长性思维,重要的是有没有每一天都在进步,超越昨天的自己,此阶段超越下阶段的自己,这是关键,而不要让别人的成功成为你的诅咒。这意味着我们有多付眼光,警戒着别人、社会、父母,老师,借助他人来定义自身,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定义自身,有一种内在的尺度。里尔克是在对青年诗人缺失的部分进行回答。青年诗人内心不够强大,也不够寂寞,他会被外部的东西所摆布,因此,里尔克讲,你要回到内心。所有的真理都是在处境中的,立刻环境没有真理可言。所以里尔克说,你要回到内心,像原人一样去练习,去重建自己的生活,此时你不是隔裂的,这是真正的幸福。莲花的自我成长不是旁边玫瑰的诅咒,万物霜天竟自由,不应该有失败的人,渐渐你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你的风格就是你的天赋,伟大与热爱之间的一种化学反应。

       但是你要警惕“反讽或者暗嘲”。你应该用伟大的严肃的事务来建设你自身,只有伟大的严肃的事务在内心占据了核心地位,反讽是为了你本身的丰富;如果你内心是空洞的,反讽就是一种摧毁。唐宋宋词没看过,最好的童诗也没读过,伟大人物的创造又能了解多少,没有这些东西,你只知道做题,打游戏,刷抖音,你的生命处在低级状态,缺乏弹性,跟外部世界处在冲突的状态中,看不到一种活力,看不到年轻人该有的希望、理想与朝气,今天这样的同学越来越多,我们需要警惕。我们努力上进的姿态,有严肃伟大的东西,用周末和寒暑假丰富自己,很重要。有伟大和严肃的事务对你的浸润、建构,你还会说打游戏是我的选择吗?人要诚实不欺骗自己,否则自己会越来越没有价值。这就是根本书籍经典阅读的好处。

        到底什么是你自己?里尔克讲了一个概念叫“性”,你即是生物的你,也是文化的你,在两个层面都是你。生物的你,整个的宇宙有一个内在的力量,叫“性”、“爱”、“神”可以用不同的东西理解它;泰戈尔有一本特别好的诗集叫《新月集》,在小学四、五年级需要读完,它讲了一个变声期的少年如何走向成熟。少年就是一轮新月,泰戈尔也和里尔克讲了相同的话,你就是从河流的源头,顺着河流漂流而下,然后到我这个母亲的怀抱里,因此你的身上有你的祖先,有无数的叠加的影子。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宇宙发展,人类发展的顶端,我们既站在自然的顶端,也站在文化的顶端,而文化是一份礼物,我们需要通过经典去接受这份礼物。

        沿着这个问题,里尔克又讲到了诗人困惑的,如何理解“性”的问题。我们很多人在性里面沉沦,实际上,如食物一样,它本身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要追求这样一种平衡感,否则会在这里迷失。里尔克说,你是这样的年轻,一切刚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中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本身,像爱一间锁闭的房屋,或者一本用别样文字写成的书,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他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渐渐到遥远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境地。

       我们与孩子一样,要把孩子一直送到大学,一个成人,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不要把孩子当成问题,而是孩子面临问题,要与孩子一起处理问题。很多问题不要基于寻求答案,跟孩子真诚真挚地面对这些问题。这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一种特别的幸福和纯洁的方式会形成。因此,你必须重建你的生活,这种重建需要把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协调起来。青春期就是有冲突造成的,需要对问题进行整合。今天对很多同学来讲考试是第一位的,学校生活是第一位的,因为今天的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所以生命中的很多问题被遮蔽,但它仍然在,潜意识中仍起着作用。考试学习时内在的原动力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对这些源头的重新点亮,让它照亮我们的生活,包括它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让我们增加很多枯燥的东西,能够产生忍耐力,因为生活不仅仅是基于幸福,学习不仅仅是基于兴趣,它也需要意志力去熬过最艰难的时刻。它也是一份礼物,它会给我们的生命很多的启发,中高考当然可以说是一种应试,但同时它也是一份礼物。如何在解决问题中汲取到一定的力量呢?

文章梳理:

这封信的核心不是伟大与微小,而是对罗马古代文化遗址的理解。

       罗马(如果我们还不认识它)在我们到达的头几天真令人窒闷悲哀,由于它放射出来的死气沉沉忧郁的博物馆的空气;由于它精华已尽、而又勉强保持着的过去时代的储存(从中滋养着一个可怜的现在);由于这些无名的、被学者和语言学家们所维护、经常不断的意大利旅游者所效仿的、对于一切改头换面或是毁败了的物品的过分的估价,根本这些物品也不过是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生活的偶然的残余,这生活已经不是我们的了,而也不应该是我们的。在日日担心防范的几星期后,虽还有些纷乱,却终于回到自己的世界,我们才说:这里并不比别的地方有更多的美,这些被世世代代所叹赏的对象,都经过俗手的修补,没有意义,无所包含,没有精神,没有价值;

       假如我们去欧洲旅游,我们看到了大教堂,看到罗马遗址,看到文艺复兴遗址,你会怎样写随笔?余秋雨风格?还是里尔克这样的?这是一个问题。我们一般人看到会表达我们的惊叹,但精神真得受到冲击了吗?冲击我们的是什么?猎奇感,新奇感,还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的力量?

       里尔克的洞见很深刻,这些废墟没有精神,也没有价值,原因是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古代的遗址去获得某种精神价值。在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里讲一个神庙的例子,他们已经抽离了当时的时代场景,今天文物遗址面临的问题有两个:被消费和被知识化。比如旅游,感受是肤浅的,我们跟山水在一起,没有感受到山水,没有从自然中获得滋养,顶多是到此一游,我们跟自然的关系已经被异化,回不去了。 

       王善恒问:“他是在否定历史文物本身的价值吗?历史文物本身没有价值,放到今天是作为一个器物被使用,是作为一个社会场景被使用,我们看到只是残垣破瓦而已。”魏老师答:对。这涉及到我们跟文物之间的一个关系,这个关系已经脱落,他那个时代,那个场景,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物的精神没有被我们继承。

       文化本来是一个符号,假如对古罗马的精神、历史、文化、文明、文学非常熟悉,我们会被这些东西感动,再去看这些遗址,感觉就不一样,内心会被唤醒。但若没有这些知识,我们只是观光客,没有办法被浸润。现代生活必然带来某种肤浅,它跟古代生活不一样,缓慢的,这种缓慢带来我们跟人与自然的深度接触,而今天生活的高节奏,带来了我们跟传统、跟自然的割裂,这种割裂带给我们很多精神问题,因为我们跟源头隔断,只是被商业社会操控,要更好的工作,更大的住房,但是“根”在哪里,根会让我们在今天社会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时保持精神生活的丰富感,深度与弹性,这更重要。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时的人,古希腊的人他是健壮的,完美的,不是孱弱的。我们今天的人是一个碎片化的人。这也是幸福感下降的原因。我们焦虑,我们对未来充满不安,我们没有想到,未来也在传统里,传统不是那些废墟,传统是一种真正的精神,它在语言里,它在绘画里,它在那些经典的作品里,它需要我们通过那样一种方式跟它接触。

        文物的第二个特点是被知识化,标签化。比如,我们可能知道关于罗马,关于文意复兴的很多知识,但是它从未真正影响你,因为它的精神没有冲击你,没有震撼你。里尔克说,世世代代被赞赏的对象被俗手的修补,这没有意义,没有精神,没有价值。

       下面里尔克又有转折,这里有许多美。无论什么地方都会有许多美,此处讲的是自然美,自然是活的,自然的活的领略也非常难,如四时之美。但是我们一张口,说的都是别人的话,哪怕今天很多的键盘侠,都不是自己的语言,似乎显得很有个性,他从来没有从他的角度去感受。我们没有孤独,没有回到内心,凝聚精神,从傲慢的多数回到自身,慢慢的成为少数,去聆听的习惯与能力。今天的旅游已经丧失了真正对于文化,包括山川河流的体验,我们对文物更多是一种猎奇。没有伟大人物对文物的照亮与传递,我们会堕落。

       关于用典,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反对用典,他认为这是“格”,格就是标签,这些典故在诞生之初生机与活力已经消失。现在我们当然不能够反对用典,典故用对了就活了,我们跟传统就打通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典故没有用对,只是在借古人在贴金。

       在今天这个时代,如鱼在水里感受不到水,在溪水里感受不到大海,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一样,我们要理解今天一个文化沙漠时代因为没有大家出现,礼崩乐坏是鲁迅批判的一种状况。正因为如此,亲近经典才显得尤其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第五封共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vi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