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是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2021年的新作,看完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10条经验。
1.不管你有多好,对别人付出了多少,多有才华,多有钱,多有能力……只要你不能给出有质量的回应,你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必然出大问题。所以,试着修习这一点。并且,和给出有质量的回应同等重要的是,要能发出你有感觉的声音,表达你的欲求。
2.很多人情感受伤后会执着地追求:你必须向我道歉,而且要充满诚意,要达到我心中的预期,然后我才会高高在上地原谅你。这是关系中最具有杀伤力的。
人因自恋而脆弱。执着于让别人道歉的人,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自恋,但别人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同样不会这样向你道歉。即使对方道歉了,也不可能达到你期待的、带着诚意的状态。尊重别人的自恋,一如尊重自己一样;宽待别人的脆弱,一如宽待自己一样。
3.瞎大方,不会换来尊重。因为,这时你是在允许对方剥削你,而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容易让剥削者感知为“我比你强”。例如,一位太渴望剥削别人的女士说:“谁对我好,我就会鄙视他。”后来想想,她说得非常有道理,因为那些对她好的人,常常任由自己的边界被入侵、尊严被侵犯。这样的好,的确软弱而没有力量,会让人看不起。所以,如果你以软弱的好对别人,就别指望换得对方的爱与尊重。相反,你容易被蔑视和剥削。
4.懂事,或许是很深的绝望,是孩子觉得父母无论如何都听不到自己的声音而产生的绝望,也或许是有很深的恐惧——父母所说的“别出事,别惹事,惹了我们摆不平”。
若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回家也同样受挫,他就会觉得无处可去,会陷入绝望。在极少数情况下,绝望会让他心如磐石。这份坚硬能让他在社会上生存,但这对孩子来说是很深的伤害。
4.太容易道歉,太容易内疚,太容易说“对不起”,其功能是,避免被对方攻击。但这也“封”了对方表达不满的空间,而真实、饱满的关系需要双方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所以,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你可以试试不急着道歉,让关系变得更有张力,让对方与你的不满和敌意有空间流动。
5.不敢麻烦别人的人,也逐渐不愿让别人麻烦自己。久而久之,他就会活在致命的孤独中,像被罩在一个罩子或一层薄膜里。其实关系的实质,就在于麻烦彼此。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
6.缺乏热情的人,可以努力对别人好,但这时,他会产生付出感。他没有享受和愉悦,他会觉得对别人好就像是在割肉。所以,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而后去爱就不再感觉是付出了。
7.夫妻关系是家里的核心。当秉持这个规则时,夫妻关系可以称为家里的定海神针。为什么?因为孩子的心必然是同时爱父母的,如果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出现了严重失衡,甚至敌对,那么孩子容易“被撕裂”。如果变成亲子关系是核心,那就意味着,丈夫先是和婆婆构成了母子同盟,于是一个小家庭就失衡了。然后在失衡的态势下,媳妇自然容易去和自己的孩子构建同盟。这样就形成了循环。
8.追求自恋、高低与权力,根本上还是因为死亡焦虑。当我位置高于你、力量强于你时,我弄死你的可能,就比你弄死我的可能,更大一些。
有了爱,才能有平等(不是物质与客观上的,而是情感上的)。没有爱,就必然争高低,情感上的平等也就荡然无存。家庭中如果缺少爱,就会有很严重的争高低的情况。这样会出现三种父亲:不敢争的失败者,懦弱;敢于争的霸道者;两者的综合,在外面懦弱,在家霸道。
争高低,是因为自恋,也是权力之争。它很严重时,会很危险。这样的社会会有太多讨好型人格的人。这是要把自己争高低的劲儿藏起来,甘愿一开始就服输,这样活得安全一些,但一有机会成为居高位者,这样的人会比谁都自恋。
9.牺牲感是一个糟糕的东西。当你有了牺牲感时,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道德优越感。并且,不可避免地,你还会有付出感——不管你是否在意识上承认,觉得别人欠你的,让你有牺牲感的对象会对你有亏欠感,以及内疚。牺牲感和付出感,也意味着你失去了自己的中心,把自己挂在了对方身上。
10.我是为了你”,当你使用这句话时,它的潜台词是:“一切责任和其中的‘坏’,都将由你承担,而我是好心的,所以要被免除一切责任与愧疚。”
“这是我的选择”,这句话可以说是在“我是为了你”的对立面。当确定这一点时,你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同时,你也会更充分地体验到这一选择产生的各种可能,从而丰富并强大你自己。
要做好“这是我的选择”,首先得守护好说“不”的权力,即“那不是我的选择”。如果你总是被迫接受别人给的选择,还说“这是我的选择”,那你会活不下去的。我们的社会上那么多人爱说“我是为了你”,是因为不被允许“我是为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