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投资理财金融·投资·理财财经·投资·理财
2018理财市场回顾:资管新规下,五大资管市场何去何从?

2018理财市场回顾:资管新规下,五大资管市场何去何从?

作者: 09bb3191178e | 来源:发表于2019-03-23 00:10 被阅读7次

    2018年对于中国理财市场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降速换挡的,去杠杆深入落实,使得企业运行层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而《资管新规》等重大法规法律出台,对未来中国的资管和理财市场,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平凡之中,往往孕育着变革和重塑。

    这一年,《资管新规》明确落地:打破市场存在已久的刚性兑付,严控资金池等不合规模式,消除资管产品的多重嵌套,穿透式监管将成为今后的主旋律。

    从《资管新规》实施意见到最终的落地,可谓是一波三折。高层对于资管市场可谓高度重视,监管层反复酝酿,社会各界人士都在积极探讨,建言献策并及时普及和培训《资管新规》的相关知识。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适应这一趋势的变化,滚滚大势面前,顺势而为才是明智之举。

    在《资管新股》的大背景之下,五大细分市场均受其影响且表现不一。银行理财、基金市场、信托资管、券商资管以及保险资管都在砥砺中前行。通过梳理,笔者为投资者总结了这5个细分市场的18年的表现,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毕竟这事关所有人的钱袋子。

    市场一.券商资管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0.5万亿元,较2017年年底缩水5.78%。平均而言,似乎缩水并算多的。

    但是,单单就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而言,其资管规模为13.4亿元,较2017 年年底的16.8万亿元缩水20.24%。下降幅度之大,可以与信托相媲美了。

    原因和信托也是如出一辙,主要是在《资管新规》去通道、降杠杆和消除层层嵌套政策的指引下,券商资管的发展重心从过去的以“规模论英雄”主动向“优质发展”转型,主动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回归资管业务本源是监管的要求,也是券商资管的主攻方向。

    总结:未来的券商资管,将逐步回归到本源;多层嵌套蕴含极大不确定性的产品将退出历史,主动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是未来券商立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二.保险资管

    自2013年原保监会(现银保监会)放开保险资管公司发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资管产品以来;多年发展之下,保险资管产品发行数量已经超过了千只。增长速度较快,然而规模依然较小。

    截止到2017年年底,保险资管规模仅仅只有2.5 万亿;为同期银行资管和信托等市场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相对于银行、基金、券商等资管市场,保险资管市场还相对较小。

    收益率方面,受累于股市的不良表现,63只股票型保险资管产品中,仅有三只取得正收益,和基金市场一样,绝大多数产品处于亏损状态。相对的,债券型保险资管产品则表现亮眼,104只债券型保险资管产品中,有92只产品净值增长率为正,且最高收益率为32.22%。

    回归本源

    近年来,保险行业迎来了较快发展;各种创新性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以万能险为代表的更是增速迅猛;势不可挡。然而,万能险过度增长,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扰乱”了保险的本源和初心。

    2017年10月1日保监会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简称通知),叫停快速返还、附加万能帐户类产品。10 月1日,文件正式实施。“回归保障本质,重塑保险生态”成为新时期保险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伴随着政策的不断落地和监管的强力实施,多年来拉动寿险规模高速增长的“万能险”逐渐退出市场,寿险全面瘦身。

    据银保监会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 年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 亿元,同比增长3.92%,同比增速放缓了14.24 个百分点。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0722.86 亿元,同比下降3.41%。政策效果,初步显现。

    总结:在经历了行业整顿之后,保险姓保将是未来的主旋律,这也符合保险本身的定位。保险本质上是保障,而不能视为理财和保险的双优生。否则,就是层出不穷的理财变保险,亲人两行泪。投资者需要教育,机构需要行动。

    市场三.信托资管

    问《资管新规》对谁的影响最大?信托恐怕是首当其冲;在去通道化和消除多重嵌套的影响之下,信托行业的通道业务整体承压。从数字上来看,信托资管的总体规模从2018年年初的26万亿,下降到三季度末23万元,降幅高达10%!远高于银行理财市场,而这下降的主要是通道业务的下降。

    违约增加,监管加大

    18年,在经济压力下行和破刚兑的影响之下;企业违约案例逐渐增多,主要表现为各类经营不善和高杠杆企业。随着债券市场违约的增加,相应的信托产品也出现了违约。资管新规之下,信托行业的“刚兑”招牌在监管严令禁止和风险事件频发中已经名存实亡。

    据统计,2018年的信托项目违约事件的发生的频次不仅远高于去年,而且金额亦较去年出现较大增长。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信托发生踩雷项目有77个,涉及金额296.53亿元。从资金投向来看,工商企业类项目的违约行较高,比如神雾环保、大连机床、中弘股份和凯迪生态,往往是一家公司出现问题,多家信托产品出现违约;而房地产类和政信类信托的风险事件发生较少。

    而且事后来看,这些风险事件处理的结果多不尽如人意;已经获得兑付或者部分兑付的只有10%;多数用的是延期处置和起诉保全,这一比例超过了50%。

    资产证券化成了新亮点

    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于盘活资产,促进经济金融结构调整,创新企业融资信访室具有重大的意义,属于受政策鼓励的业务类型,被排除在《资管新规》的约束范围之外。

    数据显示,2018 年16 家信托公司共发行156 只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包括各类应收账款收权ABS、消费金融类等,资产证券化也是未来信托公司转型的一个主要放下个。据统计,中国可以用来进行证券化的资产达万亿之巨,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市场。

    总结:信托本身定位于私人银行,其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水平高于一般的银行理财。在违约事件下,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托产品,已经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同时对于信托公司而言,未来差异化才是真正的出路。

    市场四.基金市场

    A股市场在18年,可以用低迷两个字来形容。基金市场总体表现欠佳,不知道伤了多少基民的心。同样,这一年是我国养老目标基金开局之年,或许对今后的基金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货币基金规模增速放缓

    2013 年以来,受益于互联网货币基金的兴起及“钱荒”带来的高收益率,货币基金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互联网巨头如阿里和腾讯,依靠大数据和海量客户的优势,通过余额宝和理财通两个平台,迅速成为了千亿的巨头。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2年至2017年,货币基金规模从5717 亿元增长到6.8万亿元,五年间增长了十余倍。货币基金,也逐渐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由于货币基金高灵活性、高流动性和低门槛的特点,受到了很多上班族的喜爱和追捧。

    进入2018 年,货币基金增速呈现出波动放缓的新趋势,货币基金遇冷一方面是因为流动性宽松带来的持续下降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则是强监管带来的流动性限制,加剧了这一趋势。

    股基亏损,债基走红

    2018年,A 股市场表现不佳,熊冠全球。上证指数全年跌幅达24.59%,总市值缩水14.59 万亿元,相当于跌去了14个苹果(巅峰市值);股票基金市场较为惨淡,而债市则相对表现亮眼,迎来难得的“小牛市”。

    持续低迷的A股市场,使得权益类基金深陷其中;拒不完全统计,2018 年多数权益基金都处于亏损状态,发行难、清盘潮成为行业关键词。相关数据显示,2018 年共有394 只基金遭遇清盘,为2017年的3.7倍;33只基金募集失败,较2017 年增加65%。很好理解,A股市场表现不好,基民没有信心,低迷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与此同时,因为18年有过降准,在债市牛市的推动下,债权基金也成为2018 年为数不多的赚钱产品,尤其是在信用违约事件的助推下,短债和超短债基金成为市场的最大赢家。

    养老基金

    2018年是养老目标基金开局之年,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居民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关心的议题,对于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而言。养老问题,同样是牵一发动全身。

    目前,我国正在多举措并努力搭建我国居民养老的一站式服务方案,接下来,将通过“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业务”丰富我国养老体系第三支柱投资品类,满足国民养老的基金投资需求便是其中之一。

    2018年3 月2 日,证监会发布了《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标志着专门面向国民养老需求的公募基金类别正式诞生,同时也为公募基金服务第三支柱养老金投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标志着,养老目标基金制度的确立。

    市场也得到了很好的相应,2018 年下半年,先后有28家基金公司的40 只基金产品分三次获批,且部分产品已经成功发行,养老目标基金迎来开局之年。对于资本市场而言,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是基石也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总结:用失望甚至是绝望一次,来行动18年的A股市场并不为过。这一年,很多公司市值腰斩,股民人均损失惨重。而那些押中债基的投资者,获得了不小的收益,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回温,无论是成交量还是成交数量来看,都走出了最低谷的时刻。

    但这样的是否可持续,还难以判定。对于基金而言,随着监管的趋严和政策释放的利好(科创板),相信基金市场会有新的开始。

    市场五.银行理财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双调。即调规模、调结构,同时理财子公司蓄势待发。

    规模和收益的双降

    银行理财一直是我国理财市场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大部分投资者的理财首选。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显示,截止2018年年底,银行理财规模约为28.97万元,较年初的29.54万亿略有下降。降幅不是很明显,这与银行理财规模和及时转型是分不开的,比起信托和券商资管动辄10%以上的下降的规模而言,银行算是好的了。

    与理财规模相对应的,是不断下降的理财收益率。笔者依然记得2018年2月份,全国理财市场收益率达到了最高峰,5万元最高可以买到预期收益为5.7%的理财产品,最高达到了6.0%,就是一般的非保本历理财。从那以后,银行理财收益率开始不断下行,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似乎还没有企稳的态势。

    18年开始了去杠杆政策,使得企业的流动性较往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紧。但是,因为降准,银行间流动性一直保持较为充裕。不过降准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客观上导致了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不断下行。

    据统计,银行收益全年平均峰值出现在2月份,为4.91%;2018年2 月份以来,收益率持续下跌至12月份的4.40%。并且下行趋势还在盐醋可见,对于银行理财而言,下降的不仅仅是规模还有收益率报。最后,催生了二手市场理财的转让。

    保本理财逐渐退出,净值型产品闪亮登场

    在《资管新规》的指导之下,银行保本理财注定将要退出历史。实际上,很多银行在《资管新规》出台不久,已经开始控制甚至是缩减了保本理发行的规模,为的就是尽早适应新规对于行业的冲击。

    尤其对于保本理财发行和保有量较大的股份制和城商行,《资管新规》冲击更大。但是,《资管新规》毕竟在2021年才全部落地,设置了一定的缓冲时间。目前,很多银行依然售卖保本理财,为的就是对接之前发行的产品。然而,无论是收益还是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

    事实也证明如此,融360 数据显示:2018 年银行保本理财规模占比持续走低,由1 月份的35.53% 降低到12 月份的26.17%,累计降低9.36 个百分点。

    净值型理财产品登场

    所谓净值型资产管理产品,是指发行方在发行相关的资产管理产品时,未明确预期收益率,产品收益以净值的形式定期公布,投资人根据产品运作情况享受浮动收益的产品。

    这是净值型的一个比较学术的定义,类比于基民购买的基金。打开相关网站,通常都会披露产品净值,计算公式:基金单位净值=总净资产/基金份额。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可以类比,这样就很明晰了。

    数据显示,净值型产品的发行量持续大幅增长。2018 年12 月,各商业银行累计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508 款,几乎是上半年发行量的总和。说明,净值型理财产品开始逐渐为市场所接受。

    理财子公司蓄势而发

    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之下,各大银行开始陆续成立了理财子公司。从目前的设立情况来,国内已经有28家银行成立了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从10亿到100亿不等,工农中建更是在100亿以上。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理财子公司,未来影响几何拭目以待,这里不再展开。

    总结:银行理财依然是最重要的理财市场,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者无需过度解读和慌张。一个产品安全与否,根本上看的是其产品投向和风险控制措施。对于银行理财,还是可以方放心购买。但同时,需要有更好的产品辨识能力。

    写在最后

    本文通过梳理报告,总结了五大资管市场的过去一年的表现和未来的方向,分别是保险、券商、信托资管,基金市场和银行理财和这五个细分市场。

    从数据来看,五大市场均不同程度的收到《资管新规》的影响;这也是改革的阵痛。为的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资管市场

    银行理财告别保本,净值型将是未来的主力,理财子公司还在等靴子落地,未来会有怎样的表现还是未知;基金市场在制度改革和科创板的影响之下,或又将迎来新的机遇;无论是券商还是信托资管,去通道成为了大趋势,对其主动管理能力和差异化客服能力,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对于保险而言,回归本源才是不二之选。

    笔者将持续关注五大资本市场,为投资者带来专业、靠谱和通俗的分析,为投资者保驾护航是不变的初心和始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理财市场回顾:资管新规下,五大资管市场何去何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xj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