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词曲赋赏析系列青枫诗歌篇春江花月夜
西风渐作北风呼——咏立冬古诗赏析

西风渐作北风呼——咏立冬古诗赏析

作者: 王传学 | 来源:发表于2023-11-11 11:00 被阅读0次

西风渐作北风呼

——咏立冬古诗赏析

          王传学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诗人范成大调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在四川三年。在任职四川的一个立冬日,他乘舟前往峨眉山 ,写下了《立冬夜舟中作》这首著名的立冬诗: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稜。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这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首立冬诗。

首联“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写立冬日行舟的心境。诗人感叹道:人的一生不停地追逐梦想,不知不觉年华已经老去。寒冷的江天,随着初冬的降雨,而寒意倍增。

“人逐年华老”,言年过半百,却依然要为公家事情奔波劳碌,时光也就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悄然流逝。立冬时节,寒天因伴随着雨天而更加显得寒冷。一个“老”字,一个“寒”字,都道出了时光飞逝、年华难留的无奈与辛酸。

颔联“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写诗人在船上所见之渔樵生活。远远望去,峨眉山头,生起了一个个樵火;山下水上,只见一只只渔船上,星星点点,点起了渔火。

无论是山头的“樵火”,还是水上的“渔灯”,都温暖了寒雨中舟上夜行的诗人。这些渔樵之灯火,正象征了渔樵的生活,简单、自在、温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家”的感觉。诗人长年为官他乡,对于这种“家”的感觉,是充满向往与期待的。这种“家”的感觉,远比灯火本身来得更加温暖人心。

颈联“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写行舟所见之江岸风景。江上波浪如影,上下浮动,激起了千叠浪花;沙滩上的水痕,淹没在后浪推前浪的浪花中。

这两句是千古佳句。浪影千叠,沙痕没棱,与题目“立冬夜舟中”相呼应。也只有在立冬夜,在舟中,诗人才会看到如此神奇壮观的景象。千叠浪影,一波一波,朝着沙痕,来回淹没,颇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哲趣,这正好又与立冬节气,正处于秋去冬来,季节更迭的特殊时间相应景。

尾联“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写此次舟行的目的。诗人说,想要去一睹四川峨眉山的风光,还是要耐心等到明天早晨、兴趣盎然之际才好。

如果想要一睹峨眉山的风采,即便等到明天早晨,也是值得的。虽然行舟的目的地是峨眉山,但行舟还是不必着急,可以走得慢一点,走得从容一点。心态尤其重要,因为你要相信该到的地方自然会抵达,该见的人自然会见到,该来的季节也一定不会错过。所以,行走人间,只要树立好目标,剩下的就是朝着目标,坚定从容,有耐心,有信心,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即可。

纵览全诗,初读是一首山水诗,再读则是一首乡愁诗,细读则又是一首哲理诗。其写江景,写江情,皆是一绝,可谓立冬诗中的名篇佳作。

秋冬交替之际,野外漫步,看天高地广,美景尽在心头;听水清涓涓,别有一番情趣。南宋诗僧文珦的《立冬日野外行吟》,描写立冬时节的美丽风景,处处充满诗意: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这是南宋诗僧文珦的一首立冬行吟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其“真趣”,一语天然,万古自新,诗中风景,栩栩如生,诗中真趣,跃然纸上,一切皆静谧如画,美不胜收。

首联“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写立冬的诗意。诗人边旅行边吟诗,心中该有多么惬意,不再惧怕山高水遥。立冬时节的风景,处处皆充满诗意,自然呈现在眼前,令人心生欢喜。

“野外吟行”,本身就是一件很诗意的事情,尤其是在立冬这一日,更有特殊意义,喻示着诗人对于立冬节气的偏爱与深情。一个“抄”字,不说“妙”,而风景妙处自显,又与上句“吟行”相呼应。只要走进大自然,诗意可谓俯拾即是,所谓“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颔联“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写立冬的天气。天蓝蓝,水清清,水天一色,交相辉映,一派澄明景象;秋冬之际,阴阳之气开始交替,阴气渐起,而阳气渐衰,天气也越来越冷。

一个“清”字,道出了立冬时节的特征,天蓝、水清、风清、山清,一切都清冽可爱,澄明碧透,让人感觉清凉入骨,精神倍爽。“气始交”,正面写出了秋冬时节的天气变化,天气一日凉寒过一日。

颈联“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写立冬的景色。饮水的彩虹,消失在白茫茫的大海之中;栖息的大雁,乘着夜色南飞,离开了低洼的水塘。

“饮虹消海曲”,何其神秘,何其浪漫,何其诗意。“宿雁下塘坳”,何其温暖,何其宁静,何其温馨。只八字,就将立冬时节,天上地下的景况,描写得壮阔沉静,美妙绝伦。

尾联“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写归去之情趣。夜色降临,即将归去,需乘着皎洁的月光。山中的友人一定允许“我”半夜前来敲门探访。

踏月而归,却又觉意犹未尽,于是脚步一转,就学起“雪夜访戴”的雅趣来,直去松门访友去了。“松门许夜敲”,颇得“僧敲月下门”之真趣,其笔法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纵览全诗,一幅冬夜行吟访友图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立冬时节的静谧与温馨,寒凉与诗意,浪漫与温情,是为立冬诗中意蕴俱佳的七律。

到了立冬节气,北风呼啸,天气转冷,大地一片萧瑟。南宋诗人紫金霜的《立冬》,带给我们的则是温馨与暖意: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时节,放眼看去,池塘水浅荷枯,西北风开始呼啸。坚强的黄杨树,挺立风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白桦树只剩下了一半的叶子,似乎并不想脱落。盈门的白霜,寒气袭人,让人清醒,借着窗户透进来的残光,正好读书。进而想到三九天,到那时便可约上好友,玩雪赏梅,吟诗作画,并燃上一轮小火炉,那是多么的温暖而美好啊。

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立冬日。冬日,万物凋零,很多人都有一种莫名的悲伤之感,而诗人却显得那样不同凡响,不去想不愉快的事情,外面是那样的寒冷,他干脆就不出门,安安静静地坐在窗边,在残阳的映照下,寒冷让人更加清醒,有利于读书。

诗人进而想到,等到了三九天极寒之时,还可以约上三两好友,作作诗,吟诵一下外面的大雪与梅花;实在是太冷,不妨将自己的小火炉点燃,好不惬意。冬天里的诗,只要有小火炉出现,总有浓浓的温馨与暖意。

立冬的前一天,天冷已凝霜,红叶满阶头。西风尽扫园林,只有菊花绽放。南宋诗人钱时的《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赞美了菊花凌寒绽放的坚贞品质: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昨天夜里下了清霜,躲在被衾中都感到寒冷;早晨起来,门前台阶落满了红叶。 花园里的草木在寒冷的西北风中逐渐凋零;只有那金菊凌霜绽放,不负秋光。

菊花常被人赞美其隐逸之气和傲霜风骨,钱时的这首诗侧重赞美了菊花的坚贞之气,是一次融入了自身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抒写。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立冬时天气变冷的情景。立冬前一天夜降寒霜,天气变冷,躲在被衾中都感到寒冷;满树的红叶落了一地,一片萧瑟景象。其中的“清霜”“冷絮”“红叶”“阶头”,四个名词一下子将西风的肃杀之气勾勒出来,给人一种寒冷的萧瑟感。既点明了写作时间,也渲染了环境气氛,为下文的菊花出场做好铺垫。

后两句描写园内菊花凌霜绽放的景象。西风刮过,园内草木凋零,只有金黄的菊花依旧盛开,不负秋天。诗人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万物凋零与菊花犹在进行了对比,写出深秋时节,万物离秋而去,唯有菊花凌霜绽放,依然不离不弃装点秋色,突出了菊花的坚贞之气。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经霜依然盛开的赞美之情

相关文章

  • 一日一书

    《立冬》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 立冬临窗好读: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

  • 【立冬】你好,请查收来自冬季的邀请函

    紫金霜《立冬》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

  • 立冬

    《立冬》 【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

  • 南风树树熟枇杷——咏南风古诗词赏析(上)

    南风树树熟枇杷 ——咏南风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在古诗词中,东风、西风、南风、北风,是带有季节性的。这是由于古...

  • 被忽略的节日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节——立冬。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2022年11月7日18时45分迎来立...

  • 成长日记2

    噔噔噔噔,降温了,花儿们又都搬到了屋里。秋收冬藏,西风渐紧。真真儿是“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我倒...

  • 为你点燃一把火

    “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博学湖里的荷花早已经枯败,花茎从中部折了下...

  • 门尽冷霜能醒骨,西风渐作北风呼

    秋声还来不及细细的玩味,倏忽间,今日便立冬了。 似乎应着节气,今日立冬,早晨的天空阴沉着,但并不太冷。骑友们相约着...

  • 立冬.余家巷围炉品茗

    《立 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 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风渐作北风呼——咏立冬古诗赏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ef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