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获取知识的几个途径

作者: 长庆学长 | 来源:发表于2017-03-14 16:45 被阅读404次

    我是对“知识”比较“饥渴”的一个人。当然了,我也不是总在学习,但是新的知识和传播新知识的“大牛”总会引起我的强烈兴趣。可能是我的好奇心比较强吧。

    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变成了一件非常简单和快捷的事情。我们需要的,只是从多种多样的信息中,去甄别和发现。

    那么这篇文章,我就梳理一下,这些年我获取知识的一些途径,仅供大家参考。

    图片来自昵图网

    讲到知识,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了。

    从大一开始,我就经常去图书馆借书。后来图书馆出了一个个人数据统计系统,我发现我的借书量在厦大,原来是是排在前1%的。

    当然了,很多书借过来都没有读完,或者没有细读,尤其是建筑领域专业类的理论书。不过,好在这几年我阅读的能力一直在提高,现在越来越读的进去学术类书籍了。

    除了纸质书,现在电子书也很普及了。李笑来老师就很推崇电子书,尤其是搭配“全文检索工具”,连读书笔记都省了。

    但是我一直不太习惯读电子书,特别是在手机上,屏幕很小,也不太方便勾画和做笔记。

    不过我个人还是推荐阅读电子书的,不占地方,非常轻便。有个APP叫做“微信读书”,做得还是不错的,可惜很多新近出版的好书还没有出电子版。我主要用它来试读一些几年前出版的经典好书,像《富爸爸 穷爸爸》,对我启发很大。

    图片来自昵图网

    除了书之外, 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渠道真的是太多了。我在这里写几个我用得比较多的平台吧。

    首屈一指的就是“搜索引擎”,像百度、bing(必应)、Google(谷歌),包括百度百科、Wikipedia(维基百科),基本上可以解决大多数我们不明白的问题、想了解的小知识。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比如说和女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什么不明白的或者不确定的点,就拿出手机直接搜一下,图片、介绍……什么都出来了。

    不过这样的一个缺点就是,感觉自己的记忆力在下降,因为已经不怎么需要记忆了,百度会告诉我们一切。

    其次,我每天会花时间比较多去汲取知识的,是得到APP的专栏。那里聚集了好几位知名专家和学者,都是很善于写文章的牛人,会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他们在各个领域的所见所得、他们读的书等等,很有意思。

    我在简书、微博和公众号写的文章里也分享了很多他们的思想结晶。尤其是李笑来老师、吴军老师、万维钢老师和刘润老师,让我受益匪浅。

    图片来自昵图网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其他的就比较散了。

    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豆瓣这些广为人知的优秀平台,也同样聚集了很多高手和“大咖”。但是我个人觉得在这些平台上的知识有些碎片化,而且信息总量太大,筛选成本是比较高的。

    如果有一些经济实力的话,可以考虑付费订阅一些质量比较高的在线课程。在网易云课堂、沪江网校、喜马拉雅FM等这些平台上,都有很多不错的大众课程,比如秋叶大叔的《和秋叶一起学PPT》。

    如果要学习专业软件,则可以去专业论坛看看,比如学犀牛中文网等等。

    其实付费就是占便宜,这个道理是笑来老师提出来的,以后我们可能还会讲到。

    提到专业知识,我最喜欢的就是学术期刊了。对于建筑领域,像《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时代建筑》这些核心期刊,内容很丰富,也很有深度,值得一读再读。

    不买期刊的话,用校园网也可以从中国知网上下载到很多优秀的论文。如果能找到相关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就可以更快地寻找到系统性的论述和知识框架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找设计灵感,多看看专业竞赛的历届获奖作品往往是不错的选择。

    除了论文,一些专业网站办得也不错,比如建筑方面的Archdaily、建筑学院,平面设计方面的站酷,图片方面的花瓣网、Pinterest,PPT方面的锐普等等。

    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渠道,比如知识分享类APP,像“在行”、“分答”,我个人用得也比较少,就不多说了。

    另外,社群现在越来越成为趋势。在简书的专栏“建筑圈”发表过文章后,主编就把我拉进了“建筑圈”作者的社群,认识了不少小伙伴。像小密圈、“得到”的学习小组,也都是很好的社群,留心观察、用心交流的话可以收获不少好东西。

    不过我目前主要在积攒自身的能量,这样才有资本去到社群里连接别的牛人,所以倒没花太多时间在社群交流上面。

    总之,好好努力吧!路是越走越宽的。

    走出去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精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获取知识的几个途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jh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