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调研数据“95%的职场人都对外面的新职位感兴趣,但只有22%的人真正付诸了行动”。也就是说,有七成多的人都停留在“工作不爽想换”的阶段,每天心中纠结、内耗,但是实际一动不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部分人缺乏一个清晰的职业生涯思考框架。就是,无法系统地判断一份工作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所以,对职业生涯的通盘思考,越早越好。这样你才能在机会出现的时候及时抓住,或者在遭遇发展瓶颈的时候及时转向。那么在思考时哪些要素特别重要呢?古典老师总结了个五要素模型,分别是属于内在方面,个人发展的小环境“喜欢干、擅长干、值得干”,和最后两个要素“趋势和风险”,看的是社会和人生的大背景。
第一要素:喜欢干
这里重点要区分“兴趣”和“欲望”。欲望是一旦被填满就会降低的东西。比如,饿就是个欲望。兴趣是可以被不断滋养长大的。欲望是对结果的爱好,而兴趣是对过程的爱好。
兴趣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的阶段,叫乐趣。你觉得自己开心就好,不用接受外界的评价。第二个阶段,叫职业兴趣。不仅要享受过程,还要整合自己的能力,足够维持你的生活开销。第三个阶段,叫志趣。就是这辈子都想持续做这件事。
兴趣不一定是最好的老板。你需要在能力方面把它兑现出来,你才可能用兴趣赚到钱。至少到职业兴趣阶段。
第二个要素:擅长干。
擅长干,就是你的能力。包括通用能力、核心才干、和专业知识。通用能力,就是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通用的技能。核心才干,指的是个人相对比较稳定的内在特质。比如天赋、长期训练出来的特质。
在事业转型的时候,如果跨领域,专业知识就很难迁移,但是通用能力和核心才干都是可以迁移的。
第三个要素:值得干。
值得干,是一个人内在的价值观。你最喜欢的,就是最值得干的。值不值得干,这个标准非常主观。
第四个要素:趋势。
个人的能力,要依靠社会趋势来放大。那么,什么样的趋势,才是属于你的趋势?在任何一个风口能够乘风而起的,都是当年离风口最近的那批人。他们,已经做好了大量的储备。
就像知识付费的风口来临时,罗振宇和吴晓波都做得很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在内容领域深耕了好多年了,他们只不过正好赶上了知识付费的大潮。
所以,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你的趋势,最关键的就是要想清楚自己在这个领域是否稀缺。你要在高价值领域里,找到自己的稀缺点,你才可能乘风而上。
第五个要素:风险。
职场上的竞争,有不同的层面。体力、脑力、技能层面的竞争,都是人力资本的竞争。而社会资源的竞争,是社会资本的竞争。比如管理组织能力、品牌、核心技术、专利、人脉等等。
在35岁前,一定要完成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的跃升。不然到了35岁之后,还要跟年轻人拼体力、拼脑力、拼技能,是拼不过的。这是第一个风险。
第二个风险,是角色堵车。 比如,28~35岁。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突然多了很多角色,开始要思考恋爱的问题,成家的问题,做管理者的问题。再比如40岁。你需要考虑父母的身体,孩子的教育,事业的转型。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
曾经我们把人生的重大选择交给了运气和盲打莽撞,如果你不相信自己运气会持续那么好,那就必须要有人生战略思维。要对未来、对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匹配度,有自己的思考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