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更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以及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天气渐转凉,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所以得名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立秋之后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
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
(中国近代·左河水·《白露》)”
花期较长的荷花,到了秋季渐已无花,大荷叶也开始衰败了;当秋风微微吹来,荷叶轻摇,白玉似的水珠不断滚动,闪光射目。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一场秋雨一场寒凉。繁殖于西伯利亚的大雁,也逐渐开始于天空排成"人字形"前往南方的草地、湖河过冬,南飞大雁的鸣啼声此起彼伏了。就连那暑夏扰人的蚊子也已沉寂安静,渐渐没影了。
果园里的枣子已经成熟,红彤彤的团团点点、一片一片挂于树梢期待果农收获摘收。居家的房前屋后一棵棵桂花树,已然散发出清馨迷人的芳香,与万籁俱静的清夜中,印衬夜空的皎白团月,释然一幅和美清心安逸的精美画卷。
【应景读诗】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白露时节鸿雁南飞,鸿雁是随阳之鸟,也是古人最以鸿雁拟喻人生的际遇、人生精神境界的一份纪念。
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中鸿雁虽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故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苏轼·《卜算子》)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应景读诗】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仕途、生活多历波折,但乐观旷达的他,不沉湎低迷,儒道明宣,竭力淡然与家人共渡难关。但世事无情、蹉跎岁月的情志潜于内心,无处可诉的幽独与寂寞却唯有自述自解。在这首《卜算子》词中,苏轼拟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达观处世的心境。
苏轼“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白露》诗作者,左河水,介绍】
左河水,男,1958年7月生于江西庐山市(原星子县), 长期学习工作在南昌。复旦大学经济硕士,学者,客座教授,国际贸易商,应用文写作学家,诗人,业余作曲家,漫画家。在金融、投资、财会、应用文和诗词、歌曲、书画、漫画、小说、新闻报道等多学科、多艺术领域均有研究和创作成果。
获2008中华诗词复兴奖金奖,中国大众音乐协会第二届新创歌曲一等奖,文化部第五届群众歌曲创作大赛金奖。1988中国建设银行全国重点项目资金管理先进个人,江西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项目(著作)奖。
【《卜算子》词作者,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应景读诗】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配图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情说感话】
2019.09.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