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清清楚楚
乡村之“礼”

乡村之“礼”

作者: 素文闲墨 | 来源:发表于2021-08-22 07:20 被阅读0次

    现在我们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其实,这种仪式感在城市和乡村古已有之,且有很大的不同。

    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仪式感就有了,只不过在古代没有“仪式感”这个词,我们的先祖称之为“礼”,“礼”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历史的角角落落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乡土中国,礼甚至大于法,这是不争的事实。朝廷有礼制,乡野有礼规。有人在的地方,都有“礼”。

    相对城市而言,乡村里的“礼”更厚重,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十里八村,你家我家,无形的“礼”将无数的人组织起来,代代相承,直到今天。

    在乡村社会里,不守“礼”的人是要遭众人唾弃或责骂的。礼之所存有其强大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礼”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些“礼”会不断修订和更新内容,也有些“老礼”亘古不变,让人默默地遵守、虔敬地跪拜,从古到今,足够久远。

    当然,同样的“礼”,在不同的地方,它呈现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就拿中元节来说吧,在豫北乡下,隔一道山岭,就有不同的习俗和礼数。辉县拍石头乡以拍石头村为界,南面的人中元节祭逝去的亲人,如果自己父母已故,出嫁了的闺女到这一天也会回娘家,带上纸钱、供品,到坟头祭拜,家家如此,年年如此,无论多忙,都要回去,实在无法脱身,也会用其它形式,向逝去的亲人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和怀念。而北面乡村里的人到这一天却是家家户户蒸馒头、蒸各种各样形状的馒头,有谷穗、有桃子、有花糕……馒头出笼或出锅以后,女主人会洗了手,虔敬地在家里烧香、磕头,然后,到房前屋后找根棍子,把馒头串起,去喂自己家养的牛或者马。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牛,靠牛犁地啊,每到这个季节,秋庄稼开始成熟,牛要开始出大力了,每到这一天中午,看着乡亲们用馍喂牛是壮观的一件事,孩子们印象非常深刻。现在,有牛和马的家庭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不让牛耕地了,但中元节牛和马还能享受到吃馍的待遇。也曾问过大人,为啥在这一天给牛和马吃馍,得到的回答是它们要出力了,得对它们好点。现在想想,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给牛和马这样的待遇,也是人们心中对其最高的礼遇了。这种礼遇寄托着人们心头的一种善和爱、一种期待、一种感恩、还有一种敬畏。

    敬祖先也好,敬生灵也罢,不同的礼,有相同的心理期待和相同的传承。在乡下,人人都这么做,很自觉、很统一、而且很隆重。

    在乡村,每个季节、每个村都有“礼”的存在。形式不同、目的不同、但意图大致差不多。再比如,有的地方每年春天出嫁的闺女给娘送母亲鱼,给爹送寿桃,而有些地方就是给娘送鱼给爹送蛤蟆(面包或蛋糕),无论送什么,传递的都是对女儿对父母的感恩和一片孝心,谁也忘不了,谁家都不会搞特殊,这种礼就很恒久地传承了下来。

    现在,也还有不少被现代人反对的、即将或可能永远被淘汰的乡村“旧礼”,比如闹洞房等。

    礼之所存,让乡民的生活充满仪式感,也让人们懂规矩、存敬畏、知感恩、甚至对生活有了美好的憧憬。往事历历在目,在每个人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人心头。也想默默地祈愿,乡村老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之“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lc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