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悲伤逆流成河》有感
阴雨绵绵。
难得的不像夏天,寒意细细密密的穿过窗,透入右耳。
可能是有些东西无处宣泄,第二次打开了这本书,与原先的好奇与期待不同,这一次,多了一种叫宿命的东西。
扑面而来的腐朽与绝望,在狭长的弄堂里,一点一点被放大,一点一点被剥离。
什么叫做宿命?
比如林华凤和易遥的死。那是终日生活在黑暗中拼命挣扎而不见光明而彻底绝望的结果。
比如顾森湘和齐铭的死。那是美好事物终将被毁灭的必然。
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利避害的能力。书上是这样写的。
外面的雨仍在下。
我想,或许我也在趋利避害呢。
壹.关于温暖
齐铭每天早上都会带牛奶给易遥;
齐铭对易遥说“一直在看着你”的坚定;
顾森西内心的善意和帮助;
顾森湘注意齐铭有胃病;
顾森湘对顾森西的维护;
林华凤盒子上写着“遥遥的学费”。
盘横交错的利益与纠缠,其实充斥着很多关于温暖的细节,人情冷暖,鸡毛蒜皮,都不过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东西,只可惜,故事本身是一场悲剧,零星的温暖对读者感染太小。
可人生不同,现实中的人生,不是无限的悲剧,更不是无限放大的痛苦,在苦乐参半的现实中,温暖,对我们这群小众人民来说,应该是很受用的。
假若人生没有温暖,一切可能就显得无情的多,而人这种生物,其实是接受不了无情的。
贰.关于恐惧
恐惧的主角应当大多数都源于易遥。
堕胎时只身一人的勇气,林华凤死时的惊恐,顾森西说“我恨不得你去死”的惊愕,以及齐铭“我不想再见到你”的决绝。
易遥的一生,看似身边亲近的人对她都很好,但最终,易家言抛弃妻女,齐铭与顾森西的不信任,几乎所有对她好的人,都在一瞬间,抛弃了她,唯有林华凤,即使在离世那一刻,也念着易遥。
人都会有恐惧吧,求不得,爱别离,很多事情,本身就带有不可控因素,而扑面而来的恐惧,大抵会让人失去思考。
什么是恐惧,大概求而不得是一种恐惧;
大概众叛亲离是一种恐惧;
大概,易遥站在楼顶听见风声时,就没那么恐惧了。
叁.关于逃避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就像盐水里的草履虫。
书里写了三遍。
关于逃避,关于趋利避害,我已经找不出更适合的词了。
“没有人会喜欢摊上一个大麻烦。”易遥对齐铭如是说。
我的心还是抽了抽,是啊,哪会有人喜欢麻烦,不然,为什么齐铭最终会走向了光明?顾森湘的出现,齐铭家搬离弄堂,隐喻地说着齐铭的终将离开。
很奇怪,许是自我带入成分太重,就是不那么的,喜欢齐铭。尽管,他长着令人喜欢的男孩的所有细节,可骨子里不够勇敢,不能给予易遥最重要的信任,仅这一点,让人心寒。
对不起。对不起不能帮你承担痛苦,还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你最脆弱的时候,无力的说着“孩子不是我的”。
谢谢你。谢谢你离开我的生活,让我像现在一样毫无负担的活着。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但愿我不是,却又不得不是。
没有人能跳出生命的漩涡,更没有人,能摆脱生命的本能,所以易家言才选择逃避;所以,齐铭才选择逃避。
而我,只求在这样的世界里,少一些逃避,多一些勇敢和担当。
肆.关于得到和失去
得到,得到的是荣誉、欺辱、欢笑、泪水。失去,失去的是亲情、友情、爱情、信任。
理所当然的把信任列举出来其实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大概是齐铭和顾森西。
“你去自首吧。”
“易遥,你去自首吧。”
像一颗巨型炸弹,在胸口炸开,空荡荡的,似乎差了些什么。
我想,人吧,都是需要一些信任的,汲取到想要的东西,自然能够把自己交付给世界,可也恰恰是这份信任,让好不容易把自己完整的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易遥,又一次,掉入绝望的深渊。
齐铭离开易遥时,我在庆幸,还好有顾森西。
可刚到十八岁,老天又开始开玩笑,顾森西,仍旧不能给予易同等信任。
这世界从来没有人珍惜过你。
连我也一样。
我也从没珍惜过你。
但愿,又一次但愿,我能给予世界完整的信任的同时能得到同等的信任,而不是被世界,以玩笑的方式——抽离。
失去的还在失去,无法阻挡。
得到的,但愿永远得到。
终.零
难得会想说很多东西。
总之,呵,又公式化了,祈祷,生命中是有光的。
把我的祝福带给易遥吧。
但愿,最后一次但愿。
但愿你的生命中有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