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者」,我们最熟悉的说法是,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
人的自欺(self-deception)最基本的动机,就是让自己好受一点。我们倾向于用偏误的方式看待事实和证据,从里面剔除自己看不顺眼的,撷取符合自己认知和情绪的,然后认为它就是全部。
当一个学生成绩出众,我们会认为他可能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挨了很多打骂、牺牲了很多玩乐,才得到他的等第。当一个人创业成功腰缠万贯,我们会认为他承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吃了常人不会去吃的苦,才有今天的财富和地位。很多时候他们确实如此,但也确实有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的人;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忽略了无数一直很努力却从未成功的人。
中学时学古典吉他,基本功练了一年。同学中有一位,手指修长,关节灵活,学起来那叫一个快。相比之下,我就太让人失望了:手指不长,关节开度也不好,练个横按都花了很久。他的左手可以轻松地比我多跨两个品格,并且在转换时更灵活——因为手指长,按法也有更多的选择。同样一首曲子,他很快就能弹得流畅、动听,而我花上双倍的时间,也只能磕磕绊绊地完成。并且,为了乐曲的连贯,在一些难点,我必须用反复的练习来增加熟练度,甚至想尽办法自己「研发」更适合自己手指的按法,才能达到勉强和他差不多的效果。那时的我,多么羡慕他长长的手指啊!
我暗暗叹道:谁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他的一份耕耘是一份收获,我就是十分耕耘才一份收获。
其实在所有的领域,人与人的差别都相当明显。在平民主义横行的今天,讨论这些一点都不讨喜。但重温柏拉图对人群的「金银铜」三分,会发现类似的图景仍是我们社会的真实写照。即使不去放眼整个人类世界,回忆我们从小长大的环境,一个班的学生当中难道没有聪明与愚笨之分吗?
可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几乎没有人敢公然把这种差别归结于个体本身的差异。他们总是说:聪明不过是因为学得多,背后下了功夫——但稍微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又说,一些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但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指出,这完全是倒因为果:好学生乐于学习是因为他们成绩好、被夸奖,差生不愿意学习恰恰是因为他们干不好这件事。于是他们又将其归结为:后进的学生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好像「找不到方法」不是一种学习困难的表现似的!
请原谅,我没有任何蔑视后进学生的意思,因为我也曾是其中一员,大学时的成绩也经常是班上的中等偏下;同时我也相信没有在这个教育系统里得到足够承认的人,完全可以在其他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我们——无论是和我一样的普通学生,还是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都应该承认一件事实:人和人之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普适规律完全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神话之所以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喜欢听。「成就正比于付出」的迷思(myth),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宽慰。
成功者会用它解释和正当化自己的成功:「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尽管这句话值得鄙视)——他那人前光鲜、人后默默努力吃苦的伟人形象就傲然耸立起来。
失败者也会以此解释和正当化自己的失败:「成功需要多少让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啊!」——而这隐含的意思是,「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付出」,所以,「我的『不成功』其实是合我心意的选择」。
随便瞥一眼你身边的任何媒体,就可以看到人类对这种故事多么着迷:成功者巨大成就的背后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看看下面的这两种说法,你觉得哪个会更惹大家喜欢?
①爱迪生试验了六千多种材料才找到耐用的发光材料;
②爱迪生进行了13个月的研发才找到了耐用的发光材料。
不管你喜欢哪一种,事实证明我们的社会更喜欢前一种——几乎没有人知道爱迪生花了多久做实验,但每个人都知道他尝试了几千种材料。13个月的时间,相比其他很多伟大发明的产生过程,根本不算太久,也不能给人以「太辛苦了」的震撼。
是的,人们喜欢夸大成功者的牺牲,好让他们看起来很惨——越惨越好。
我们偏爱呕心沥血的愚公移山,而不是汪洋恣肆的天才愤发。所以,我们从小被灌输各类成功人物筚路蓝缕的「悲惨」故事。世界上成功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提到成功前的历程,说来说去总是以爱迪生为代表的那几个?最可能的解释就是:大多数成功,说出来并没有那么艰难。进一步说,即使是有艰苦的历程,长此以往也会变成生活稀松平常的一部分。
我必须再次声明,我一点都不否认努力的重要性,以及伟大的成功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付出这一事实。但我的确认为:
1. 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伴随着艰苦的历程——天才也许少见,但在人类的历史上也可算层出不穷。
2. 并不是所有付出巨大努力的人都获得了成功——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湮灭无闻。
3. 那些真正进行了长期「奋斗」的成功者,更多的时候恰恰是乐在其中,而不是励志故事里描述的忍辱负重苦大仇深的样子。
上面说的三点,没有一点是我们的老师和教科书曾向我们强调过的。被强调的永远是最苦最惨的例子,不那么苦、没那么惨的故事,则被略去不提——什么,你说你按部就班就把事情搞定了?那还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你也许会说,宣传「悲惨的成功者」,是为了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懂得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拼命硬干。但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如此宠爱那些看起来很惨的人物,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给平凡的我们一种安慰。我们在心底里安慰自己:我如此平凡,说到底其实是因为我不想像他那样付出呵。
这种安慰,淡化以致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即使努力,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永远做不出那些杰出人物曾经做出的贡献。这种自我安慰,还经常被人们与对伟大成就的敬畏与对杰出人物的爱戴混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听那些他们热爱的励志故事时常会感动:根本上,他们不是在哭别人的努力,而是在哭自己的不努力——原来我这么平凡是因为我没有努力!——也就是说,如果我努力,我也会一样伟大!——也就是说,我本质上并不比那个人差呀!——哈哈哈哈……
难怪听励志故事的人的眼里总是闪耀着幸福的泪花。
反过来说,我们不喜欢、甚至不能忍受别人轻而易举的成功,其实是厌恶那种不公平的感觉——他没有比我付出更多,却比我得到的多那么多!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不起艺人,甚至以「戏子」称之——演艺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件不需要费多少力,收获却难以想象的丰厚的职业。正是这种被压抑的愤愤不平,才会在娱乐界丑闻爆发时,驱动人们潮水一般地前去对他们平日内心嫉妒的对象进行「扒皮」。同时,谈到公众人物时,很多人倾向于过度地强调公共身份给这些人的隐私带来的负面影响——「你以为明星好当?」可是在平民老百姓一个的我看来,无论影视歌哪一界,明星相比普通人一定还是好当的。逻辑很简单,如果那种生活真的不好(这里是一般人认知里的「好」),艺人们怎么不集体「卸妆」归田?如果那种生活真的不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往里头钻?演艺人士也从不放过机会「炫耀」自己吃过的苦(当然我不是说那些都不真实),以迎合大家对他们「很努力」的期待。(我们发现,粉丝团体已经习惯性地用「我们家XXX很努力」之类的话来为自己的偶像辩护和贴金。但令人费解的是,一个演艺人士「努力」不「努力」,和他最后呈现出来的东西好不好、他作为艺人是否称职,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干一行恨一行」,也许有道理。但我们又如何分辨,那些在一个领域里已经攫取到自己利益之人在某次访谈里看似深沉的一句「其实我也有很多无奈」,到底是真诚还是虚伪?其实,何必讳言,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虽各有所好,从事的职业却实实在在是有轻松和繁重之分、收入是有维生与暴利之别的。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是一句那些受上帝眷顾之人欺骗那些被上帝辜负之人的鬼话。正因如此,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夸耀自己的轻松,反而会想方设法地夸大自己成功过程中的小小挫折和困难——这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并且观众也对这样的故事更加买账。同时,他的观众也因为这些夸大的困难而对自己的境况感到可以接受了。这实在是一桩双赢的买卖,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也就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了。
不过,像我一再声明的,这篇文章丝毫不想抹杀努力的重要性——相反,还要强调它。我认为人们出现上述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在于与同类的过度比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并非全无道理,但它最多适用于一个个体与自己的纵向比较中,代入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就不可能成立。你只能说,在你自己的认知水平、外界条件之下,多努力,一般会有更好的结果。和别人比付出,只能得到两种结果:要么是虚假的优越,要么是真实的不平和愤懑。
既然个体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差异,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和任何人去比——无论与比你天赋高还是比你天赋低的人比较,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能和自己比。
但悖论是,我们似乎又从来依赖与他人的比较来获知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我过得好不好?我够不够幸运?我的能力如何?
问的是自己,答案却总需从别人身上得出。
网友评论
如果我发现自己比不上别人,又爱上了某个工作。
那我还是选择做这个工作。
因为爱,能给予人力量,做好事情的本质。
反正做啥都需要练,即使是天才,也是要练的,就选个自己喜欢的练就好。
或者选择另一种人生,不断的试错,然后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然后在去修炼。
两种都可以,不怕。
人生就像大海,有的人风平浪静、有的人波涛汹涌。
有的人,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
人与人之间,没有科学的可比性(因为比较的,基本的影响因素不同),
不必在意,对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