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蒋勋老师的文章《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也有几个问题罗列一下:
1.身为教师,你是不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学生呢?
2.身为家长,在孩子的求学阶段,你是不是以他成绩的好坏来评判自己教育的成功与否呢?
3.学生时代,你是不是因为自己成绩不够好而感到自卑呢?
如果这三个问题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说明你成功掉入唯考试成绩论的价值体系中。
想想看,你身边是不是有以下现象发生?
1.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舞台的机会时,总会有人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把学习放在第一位。
2.当学校推行课堂改革,想让老师们都积极参与并改变的时候,总有人觉得这是在瞎折腾,乱糟糟的课堂还不如自己的一言堂更好控制。
3.当身边有老师读书学习追求成长时,总有人在背后嘁嘁喳喳,以看戏的姿态静观其变。
4.当有的老师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一些尝试和改变的时候,也总会有人说人家是在出风头。
“总有人”中的有的人,有些是我们的同事,有些是不理解的家长。所以,一个老师想做出一点变革其实真的很难。
在教育行走的分享中,我听到过很多老师所做的尝试,比如有的老师给学生开电影赏析课,有的开音乐鉴赏课。他们利用自己的一些知识储备,一方面在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另一方面让学生接触更多课本上没有,考试中不考,却会为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多有裨益。
我现在越来越明白明霞老师和张文质老师为什么一直在四处奔走传播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们其实就是在努力改变和提升老师们的认知,哪怕这个老师只做了一点点改变和努力,他都要去放大他的优点,鼓励他继续坚持下去。因为这样子,他所教的学生就会受益,进而我们的社会就会受益。
摘录: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们看到那些令人错愕的行为,是一个“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则是形成这个“果”的“因”。
在长期唯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是允许学生升学科目得满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养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
我们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如果你实际接触到学科分数低的学生,就会知道,他们没有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相反的,他可能花很多时间在了解人。譬如说看电影或者读小说,从中就有很多机会碰触到人性的问题。
幸好文学救了我,让我有足够的自信,不但没有变坏,并且在文学中得到很多关于人生课题的解答。
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判一个好学生,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
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完全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
所谓的“明星学校”从来没有给你任何保障,知识分数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别小心,因为你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
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这些孩子不能够这样被牺牲。有时,我真的觉得这些豢养考试机器的学校,就像养鸡场、养猪场,让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我们应该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
老师一定要是人师,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关心。当然,在体制内做最大的争取与改革,不能只靠老师,而是更多依靠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