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和朋友见面,大家年纪相约,所以见面时候不期然会聊有关未来,有关工作生活上的焦虑和困惑。其中一个讨论的话题是 Simon Sinek 的一段电视访谈:《千禧世代在职场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
Simon Sinek 是一家营销顾问公司创办人,我们常用的黄金圈法则(Why,How,What)就是他提出的,而他的 TED talk 观看量在世界排名前十。
每个人都有自己学习的榜样,Simon Sinek 在我的榜单是排名前三了。我喜欢他讲话时的坚定、自信、很强的人格魅力和领导才华,以及满满的正能量。
在电视访谈中,他用四个角度(家庭教育、科技、欠缺耐性、企业环境)解读生在 1984 年以后的千禧年代们。详细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强烈推荐大家花 20 分钟看一下。
片段中很多次提及社交媒体。每一个留言和点赞会让身体产生多巴胺,让自己感觉快乐。可惜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会像酒精一样让我们上瘾。
社交媒体的出现也让我们觉得无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成就都可以一步登天。而交朋友、谈恋爱都是用手机“滑”出来,失去真实的交流和沟通;
很多职场新人频繁跳槽是因为在前一家公司无法快速找到自己的价值,觉得无法改变世界等等。
现实是大部分人的成功都需要循序渐进。
与友人聊天的时候也觉察我们俩不知不觉步入焦虑浮躁的状态。
因为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看到很多“牛逼”的同龄人:90后已经财务自由,某某某已经是公司的副总裁,某某某被采访登报了,某同学创办的公司融了几个亿等等。
看的越多这种占 0.01% 群体的案例,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可以说,用“羡慕”的态度看待这些成功案例并不健康。
我们都在想如何摆脱这种心理。
下次遇到这些案例,当你要说出他很“牛逼”、很厉害时要问问自己对这些词的定义是什么。
有人觉得是用金钱来衡量,所以他财务自由就很厉害了;有人觉得是公司名称和职位,所以只要他当上总裁就很厉害;有人觉得是影响力的大小,所以当他的业务卖到全世界就是很厉害。
每一次的感受都要问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这样你会更了解自己想要和需要什么。
只要想清楚了,把巴菲特、马云甚至李叫兽当做你的奋斗目标也没关系。而且你会更理智的看待每一个社会定义为“成功”的案例,不会被媒体的用词牵着走。
自己的路还是自己来决定怎么走。
很多人只看过 Simon Sinek 在电视的采访,其实他之后还录了一个后续与补充。
这段影片让我看到的是他很大方的回应反对他言论的朋友们,尤其是企业高层觉得 Simon Sinek 在偏袒维护千禧年代的孩子们。而且他还谦虚的表示自己要多多在这个议题上学习,这是我非常敬佩的。
他说你是谁是因为你的成长环境造成的(People are what they are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 they grow up with)。千禧年代有千禧年代的特征,而其他年代的人也有他们的独特之处,大家都应该用同理心看待对方。
而且减少依赖社交媒体,多与人面对面沟通,建立深层而有意义的关系 (deep meaningful relationship)、助人自助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睡前除了刷朋友圈,也可以选择看以下影片哦,说不定能让你重新看待自己的成长。
https://v.qq.com/x/page/h03939s3y8s.html
https://v.qq.com/x/page/d03930wcs6w.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