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里,有一句话是:
“凡是人,都是一部分依照自己的思想,一部分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和行动的。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多大程度上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这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
心理学上也认为,在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按照自己的内心节奏和期望前进,一方面还要满足他人的期望,因为人是社会的,群居的,人与人之间相处多少都有些期待和需要,如果他人的期望与自己内心的预想和能力是相近的,那通常会顺利些,反之,可能会有纠结和内耗。
生活中有些人活得憋屈,多数时候是因为自己无法拿定主意,也不敢披荆斩棘直面现实,自己站不起来,会受他人的轻视和欺负,就像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的杨百顺,他的经历挺坎坷的,背井离乡,在他乡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改姓嫁给了寡妇吴香香,勉强能在她的馒头铺里维持生计,却遭受吴香香的白眼和冷待,有时被打了也不敢还手,后来吴香香还跟别人跑了。
在杨百顺的身上看到,他在某些经历上多数是依照别人的思想生活的。在生活面前,他一次次地低头,徘徊。正如小说里说的,人有时候希望让自己能好受些而可能会让他人不好受,但是却也要承受让他人的不好受会让自己更难。
不过,期间他也有过几次拿刀去杀人的冲动,但是后来要么只在心里把他们杀一遍,要么对方跑了没追上,而真动手的那次,随着众人的起哄,无退路时,逮住机会手起刀落杀掉一条对方放出来的狼狗,凑巧地把事情化解了。
杨百顺从差点被吴香香赶出馒头铺,到后面吴香香跑了把馒头铺留给他,都与他的反抗有关,他的几次反抗也成了命运的转折点,从一无所有,到有了生计和落脚之处。
其实,不管怎么说,杨百顺的内心是老实本分的,老实的人有时会被人拿捏,耍弄,驱逐,毁灭。尤其是耍弄的人还以他老实为由,等于直接在他心头插把刀,殊不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火山,有时候被自己点燃,有时候被他人刺激着点燃。
或许因为杨百顺只是底层生存的小人物,他能想到反抗的办法,可能就是最直接的,血性的,拿起刀就干,这也是人骨子里的动物本性。在底层社会和思维里,这个做法似乎不足为奇,却也令人不寒而栗。
不过也反映出一个道理,再温顺懦弱的人也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奋起斗争,人固然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但是也很难完全依照他人的思想活着,如同行尸走肉般。大部分都在两者的区间里因时因地变化和选择,并非一定是哪个程度越高越好。
生活的智慧,常常不在两者中做二选一的抉择,不论是做什么选择,都有得与失。人与物是不同的,物多数是固态化的,人可以学着从多个方位去看待事物与关系,灵活地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在思考与体会中,找到动态的平衡,尽量不要在很大的偏差里停留太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