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一个人的品德才智分高低,应该审视这个人的志趣和兴趣。志向卑下的人安于流行、平庸、鄙陋的习惯,且日渐趋于污浊和卑下。志向高尚的人则仰效古代先哲博大胸怀和贤明的轨迹,因而日渐走近崇高和明理。
有感:
初看这段,又是流俗庸陋又是往哲盛隆,好像是在好像是在给人贴好人坏人的标签,后想曾氏不可能是像是给小孩儿讲电影似的,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
读了几遍明白曾氏是在给人励志,是问我们要按部就班的过一生,还是要立志远行。同时曾氏也告诉我们这两条路带来的是什么。
其实每个人的原生家庭、起初教育及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
原生家庭主要还是人的因素,而影响最深的也就是最亲近的人,父母应该排到第一位,而同时也要探究父母被原生的两个家庭带来的影响的延续有多少。下来是周围接触更多的亲戚朋友等。
起初教育很受教育资源的影响,各地很不平均,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可能最主要的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直接教学的这个老师。
生活环境给人的烙印应该是最深的,以后不管在哪儿来,儿时的环境可能是一个人心灵的那个归宿,是你最能安静入睡的地方。
而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们是被人左右的,没有选择的权利,被动形成了一个基础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框架。
这个影响虽然根深蒂固,成年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会影响的点,这个点会不会影响到一个人,情况又是很复杂的。这得看一个人志向如何了,和志向有关的点自然就会接近,如:一个人、一件事、一份工作、一本书、一片文章等等
其实志向不论大小和方向,最怕没有方向,随波逐流,浑噩的一生。
我觉得冯唐的总结很好,我对创新的广义理解是:
第一、应该有思想独立性;
第二、应该有不断学习的意识;
第三、应该有胆识。
“思想的独立性”会让一个人理性的看待问题,不会随波逐流,会探究问题的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断的学习意识”不为独立性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粮草”。
“胆识”其实就是能否做到身体力行,敢言、敢行。
只要一直在这样做,应该就算在创新吧。
下面搜集了唐浩明和冯唐的点评:
唐浩明
好友欧阳兆能的儿子欧阳勋,年方二十而志趣高远,曾氏写信鼓励他也继续努力。由志趣所向来预卜年轻人的未来,这是衡人的一个重要法则。欧阳勋勤奋好学,少有大志,本可有所作为,惜未而立即因病辞世。应其父所求,曾氏为他的文集作序,称赞他的文章如同诗医一样:“清缜喜往复,亦时有乱离之慨。”
冯唐
这句话很好玩,皮里阳秋,表面意思和实际意思不一样。表面说,选择人才,要看一个人的志向,“卑者”和“高者”志向不同,结果也不同。
实际上,这句话的核心词在“规”和“轨”,字音相近,意思相差很远。“卑者”是守规矩的人,日渐下流;高者是开辟道路的人(慕往哲盛隆之轨。慕,向往,和前一句的“安”不同;往哲,过去的高人,开门立派,不走寻常路),日渐上流。
安于规,一生安稳。创新轨,一生颠簸。同样的一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过法。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晚辈的“教育信”,做一个守规矩的人,还是做一个走自己路的人?
你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