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丰渚园,赏玩了半天碧青鲜润的荷,如火盛放的凤凰花,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荷塘旁有一个“琴韵斋”,棱窗细格,精致玩艺,格调高雅,大概是茶室吧,从未进去过。其门阶前放置着几盆花草。有一盆开了一朵淡蓝的绣球花。有一盆多肉,多肉长得稀松平常,但装它的花盆上面印有几个字“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引起我的注意,觉得有点意思,想必是首诗吧。
今天忽然一查,原是出自一个叫刘眘虚《阙题》中的诗句。读了,很是喜欢。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不仅整个景致意境喜欢,每一句都喜欢。不像有些诗,只喜欢其中两句,这是少有碰到的事。
尽管诗境常可意会难以言传,但我想试着将它来“翻译”。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92879/7bd9dd7a1b3edfc9.jpg)
首联“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这是一个宏观的远景。此景或是站在塔楼上或山巅上,放眼远眺。也或是身在一室内,闭目的想象。接合诗境,应该是实景,不是想象。但其景其境是一样的。这里的“道”与“春”,是实,也可是虚。“白云”与“青溪”对,是一幅和谐的自然美景。并且,让人感到自由,悠然,闲适。不妨判断是春末夏初的季节,正如现在的五月中。
如果硬要说最喜欢的句,应该就是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了。
目光收回,由远及近,或站或坐在山中一处。这里或许有一个亭子,或者离山居不远,门前即小径。在路口,是午后,清晨,或傍晚。或许更适宜是午后,慵懒,幽静,有斑驳的阳光,小桥,桥下小溪。不时有山花落下,飘至水中,随溪流走。远随流水香,好像在回味,不舍,惦记。好在,不时有落花飘至,使得花香流水这种环境趣味得以延续。不是转瞬即逝,只要你不离开,这份静趣总可以尽情欣赏把玩。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主角来到或是回到山居门前。这个主角,是山居主人,或是客人。这个客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过路的闲人,这个闲人或是像我一样好奇的人。
山居门前一条小径,大抵是唯一的或者说是主要的一条与外界连通的小径。闲门,山路,都显出此处的幽静。在这里,大可以跟随你的希望或境况需要,来想象山居主人的身份,遭遇等等。
屋后是山,依山一排简居,或就是平房三开间。屋两侧屋后,三面植柳,细丝长垂,柳色青朴,满目深绿,或有蝉嘶,其间有一书房。可以想象有一个孩童,或是主人翁自己,临窗捧读,或向窗外看去。
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时有落花,香随流水,草居闲门,山中小径,高柳窗下,捧书消永,这些都不过是日常,每天如此。幽映,让人不觉得无聊枯燥,而是怡然自得。清辉照衣裳,景与情相融,更凸显出主人的格调。对世俗喧嚣的厌倦摒弃,对人浮于事虚伪争斗的厌恶,如荷亭亭,香风自远。清辉,可以是晨曦,我最喜欢晨曦的色彩,饱含希望,温和,不张扬。也可以是月辉,一轮皎洁,盈满一室,轻轻地静静的沐浴在身上。这里的衣裳或许是凌罗绸缎,过去功名显赦的遗留,但早已看淡,不过衣裳而已。更或是朴素的一身,即便有补丁,但干净,穿在身上舒适,踏实。
这里是僻野山居,简陋,但不单调。洁净,规整有序。大环境天然,小环境由人而造。天地人物,融为一个整体。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92879/26a7a0c28c55876f.jpg)
再扩展想象,屋东侧有一块菜园,种些时蔬瓜果。南门前有口池塘,随意几尾鱼,不专门侍养。有几只鸭子,或一只狗或猫。偏西南有若干水田,种水稻,或莲藕,香芋。门前,窗下,少不了几盆花草。都是些平常的花草,栀子,凤仙,金银花。丛中间或有几株茶。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有点陶潜的意思。
但是,这首诗表现的,比《饮酒五》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好。主要是更自然。
饮酒五,更符合人的一种向往。毕竟,不是谁都可以做陶渊明。陶渊明即便为五斗米折腰,也是曾有过功名,有一定的底子。叫一个上无片瓦一穷二白的人,恐怕吃口饭才是实际的。
而《阙题》就像是真实的存在。不单陶渊明,普通的你我,都可以拥有,都可以遇到,发生在自己身上。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评曰:每事过求,则当前妙境,忽而不领。解此意,方见其自然之趣。”我以为然。
这首诗的境况,好在它更具体,更符合我们心里需要。不像饮酒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一种故作高深的意味。这里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就挺好。饮酒五更像是诗。而《阙题》更接近现实生活。所以,本人来看,刘眘虚比陶渊明还陶渊明。只是刘眘虚这个名字没有陶渊明这个名字叫得响亮。
刘眘虚与贺知章、包融、张旭齐名,人称“吴中四友”。有才,但没有流传多少作品。大概,家世不抵陶渊明。
此诗所描,真叫人神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