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就是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并且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可实际上,他对别人真实的想法根本不感兴趣。他关注的,还是他自己。”
——得到·自我发展心理学
如果不去收集外界反馈,在自己内心反复琢磨,就不会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
最近一年逐渐克服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
去年11月,收集朋友反馈,说到“全能自恋”,我开始订阅了武志红心理学课,开始了解这个概念:
婴儿会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只要一动手就能毁灭世界。这样他就会高估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也会高估自己自己的重要性。
这个问题昨天还发生过,我觉得自己不做某件事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交流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没那么重要,对方没那么脆弱;
假如不说出来,这份认为自己非常重要的压力就会一直存在,这份压力既会让自己重视自己的行为,也会让自己患得患失。
关于“自我中心”这张图是我几个月前听武志红老师直播做的。
我们的内心需要一个边界,保证外界的言语、行为不会直接伤害到自己;也需要有交流,在交流中根据外在反馈持续完善自己。
如果没有边界,别人的一句评价就会让你崩溃或者万分激动;或者直接改变你的行为和看法,你整个人就会表现得摇摆不定。
上个周,一个朋友建议我不要去体制内,要是以前我会直接接受并且认同她的建议;但有建立边界的意识之后,我会留下一层缓冲——她说的话是基于她的经历和认知,不是完全适合我;
同样,你自己的言语也有认知和经历的边界,别人不可能完全接收,自己也不需完全负责,只能提供引导。
如果没有交流,缺乏现实检验,就会活在思维当中,一件事情就不可能有答案;它会永远悬着并且飘来飘去扰乱心神,就会纠结。
对我来说,假定自己对别人有很大的影响这样一种接近“全能自恋”的心理是不敢于别人交流的重要原因,害怕别人被自己的行为毁了,也害怕别人把自己毁了。
去年冬天,在我感觉自己有心理问题的时候,不敢跟导师说明,我认为这会给他带来很大压力,让他也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就找了心理咨询师。
这种对于自己和别人的过分重视会带来超乎寻常的压力,让一个人不敢伸出自己的触角,越来越缩回壳里。要么是完全封闭,不敢自我表达;要么就是没有正确的缓冲带,受到外部世界的严重影响。
跟外界接触获取的真实反馈远比知识更有效,在高频次的犯错与修正中,如果能够保证自我与外部之间既有缓冲带,又有足够多的交流,自我便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长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