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明朝人,后世对于他的评价很多也很高,有圣人之称,将其与孔子相比肩,这已经是不可逾越的了。其学说的影响延展到国外,尤其是在日本十分明显,以致于有了“一生伏首拜阳明”的流传。
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对于王阳明心学其实是感兴趣的,也读了几本关于介绍王阳明的书,也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过。下面这些不算是书评,是我在生活中的一些感悟,与王阳明心学相关,作一记录,同时也可以用来交流。
王阳明心学很注重立志,在与朋友和门徒的来往探讨中也多次强调。我们立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到现在我也读了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黄仁宇所著的《万历十五年》。刚开始我觉得明朝的皇帝都挺奇葩的,可是在后来这种观点有所改变,没有人是真正的糊涂。一个明君,以天下为己任,会树立开太平盛世的理想目标;一个凡君,没有宏愿,又不想留骂名,因为已经有前车之鉴。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下,又不能完全撂挑子,所以只求平平淡淡,不求有所作为;一个昏君,没有把个人与国家统一起来,把自己喜怒哀乐的释放超过了一定的限制,自己的享乐诉求置于自己祖宗打下的江山之上,结果留给后人许多假设和叹息。明朝延续了将近三百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里面,我觉得一个皇帝有没有立下志向以及立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很重要。其实不仅仅是皇帝,也有一些留史的人物,比如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比如张居正,十年改革是很有成效的,而他也有匡正天下之志;比如戚继光,如何才能够长生,那就是为国家效忠,鞠躬尽瘁等等。这些是个人。我想再说一下国家,众所周知,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当时就是整个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如果立下志,定下目标,就会影响到后来的发展。如果这个人处于重要的位置,其作用就会更大。
所谓圣人之心,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注定了学习王阳明心学是需要很大自信的,这种自信与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很像,这种浩然之气的产生其实是对于自己所的选择无比坚定。在国家层面上,现在处于新时代,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有四个自信,这四个自信不言而喻是一股强大的驱动力。落实到个人身上,就我个人而言,这种信仰是对于文化的相信,在我国的文化基因里面,有仁义良知、自然和谐等等。
这两天的一些思考,如果与王阳明心学联系到一块,就是立志和自信。老生常谈,但是实际做到的人又很少,所以智慧如王守仁,才会强调知行合一,从自身经历不断完善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其归根结底还是儒学,他的目标是成为圣人。我们讨论他,学习他,推崇他,是一件好事。可是很重要的一点,回到根本,具体化,在当时,王阳明的志向,就是作为臣子,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创造出盛世,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他青少年时期渴望征战来立功,但这些是基于保家卫国之情怀的。在后期,他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思恩、田州之乱,都深深地体现出了保民思想,并不希望看到大的征伐,劳民伤财,迫不得已,也是先安抚再武力。或者说王阳明有着明确的战争观,就名族而言,代表着正义。所以,这也是个人对类似于“一生伏首拜阳明”的一些怀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