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让你良知不孤

作者: 至和明德 | 来源:发表于2019-05-08 01:10 被阅读2次
阳明心学让你良知不孤

心学很枯燥,也很玄妙,那读王阳明有什么用?

人是要立志的。王阳明教学生,提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门四规。他本人在十二岁时便立下的是成圣贤的志向。想想恩来同志“为天下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知道志向的引领作用是很大的。不同的志向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今后的道路。

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也很多,比如:“心即理”、“事上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还有四句教……的确是涵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其中还是光明良知、张扬良知的“致良知”和“事上练”让我印象深刻。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判断,它也能在关键时刻让我们做出选择。读王阳明,能让我们更加重视良知,光明良知,听从良知。

王阳明求圣贤而又接地气,是其学说得以传扬的基础。他不讳言勤学以致仕。他让弟子在同普通民众打交道讲学时,要首先融入其中,成为其中一分子,而不是先把自己隔起来。他在《赣南民约》和《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很详细的教人如何责人,批评帮助人——即便是出于好意批评人,也是要注意方法的。他当时是从良知上格出的道理。而现代心理学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他考虑的周到性。至于仅是出自个人的欲望去批评人,那是良知被遮蔽的表现。

王阳明认可情,心即理的“心”是包括“性”和“情”的,此是与程朱理学不同之一。这也体现了王阳明是实事求是的。在尊重人情时,他又主张不要过度,反对矫情,反对不执,他认为夸张的表现是不合理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这一点上有历史故事,比如三奸事齐恒公,管仲就提醒是不怀好意的;吴起哭母丧三声收泪,杀妻表忠事鲁,也历来为人所诟。

阳明心学让你良知不孤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描述了朱、王对“理”的看法的区别。朱熹认为“理”是客观外在的实在,无论心存在与否。而王阳明认为,若没有心,便没有理。心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这如同他说的,深山之花寂显决于心。

王阳明重良知,又不讲愚诚。在江西、广西平匪和平宁王之乱中,他都能审时用计,施以诈术,有时也不惜雷霆手段,但他总体是出于对百姓之仁和对无辜者的关爱的。

不细读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有可能停留在常规字面意义上。他的知行合一,与之前有人说的“知行合一”,以及后人说的“实践出真知”都是不相同的。甚至连“知”字的涵义都不尽相同。王阳明举行孝的过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来说明知行本一,进而启发人们意动即有行,要做到行随良知。

王阳明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以“良知”的是非为是非,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突破,体现了非凡的超前意识。王阳明已经把良知,从无善无恶心之本体的主观性,延伸到了客观反映客体(镜子之喻),由心外无物到万物一体之仁,实际上到主观对客体的真实反映。这个良知就是实事求是的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强调事上练。去人欲存天理,是练心的方法。把内心练强大,则任凭外界风吹雨打,自可荣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书中有一个地方提到,良知有大小。个人觉得说法似有不妥。良知是尺度,是标准。它怎会有大有小?应该是良知知道能力有大有小,能感知到外界有逆有顺,所以才能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因时因地制宜。

王阳明的经历真是不平凡。我想没有他的那些曲折的经历,他也不会成就自己的学问;同时,没有那些经历,即便他有这样的思想,估计也没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王阳明的学问与经历密不可分,逆境和机遇既得自于他内心的强大,但同时他还得力于有贵人相助。比如王琼,若没有王琼的鼎力推荐和大力相帮,赣南平乱的经世之功未必有他的机会。没有平匪、平宁王之乱,王阳明“事上练”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习得文武艺,还是要有机会货卖帝王家。事功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事业的成功,有他荐的原因;而毛遂的成功是自荐的结果。在这方面来讲,二人都是幸运的,自荐和他荐都能成功。毛遂自荐时,平原君还是要问问他为何在门下三年,居然未出人头地。按正常的理解,你既然如此能干 ,为啥还未被有关部门发现并选拔出来呢?幸好,那次毛遂没有明珠暗投;幸好,赵胜还是同意了“请处囊中”的请求。王阳明的他荐,其实也是自荐。是他的学问扩大了影响,引发了关注。他的粉丝们和真正懂得他的人冒着巨大的阻力推荐他。他的运气也好,皇帝还是听了王琼的话,而不是另外一些人的话。给了他展示平生所学的机会。否则谁会相信他会以那么小的代价、那么短的时间办成之前多年多人都没办成的事呢?

当然正如王阳明所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赣南山贼固然可憎,但真正危害更大的还是朝廷里那些身居高位而其良知被蒙蔽的人。他们心中的贼顽强得很。所以王阳明一直在宣扬他的致良知学说,虽然实际上好些自以为是的人并没有良知发现,依然冠冕堂皇的行着私欲指使的事。但王阳明毕竟努力过。坚守良知,倡导良知,总是远胜于随波逐流的。

王阳明的经历再次启示我们,要多读书,要练好自己的本领。当没人重视你的时候,你且练内心,且增长学问,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当有用武之地时,把平生所学都好好的用,如剿匪、平宁王之乱。

王阳明的致良知,在做人和职场上实现了完美融合。一个追求成长的组织可以把良知文化纳入其组织文化建设中去。试想,一个组织中的大部分,特别是中高层都践行“事上练”以“致良知”,进而行知合一,那其发展力必将大为提升。

良知对个人的意义还在于,有时候可以坚持自己的是非判断而不至于轻易迎合一些人和事。

读王阳明有什么用?他让我们不怀疑过去听从良知所做的决定,相信良知;他让我们要求自己现在要力争只做符合“善”的规定性的事,不负良知;他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良知不孤!

相关文章

  • 阳明心学让你良知不孤

    心学很枯燥,也很玄妙,那读王阳明有什么用? 人是要立志的。王阳明教学生,提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王门四规。他本人...

  • 致良知与经营之道

    何谓致良知? 什么叫“致良知”?“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是阳明心学总纲中的总纲。那么,什么是“致良知”呢? 中...

  • 用良知前行,用感恩生活

    阳明心学就是致良知学,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口诀》 依良知而行,以良知为先,用良知做准则,再去行动,用感恩...

  • 《中国最后的大儒》读书感悟(三)良知

    良知说是阳明心学的基石。 “永不泯灭”的良知,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间。因为人生而有良知,所以良知不泯。良知不泯,知行...

  • 对王阳明心学容易有的误解

    关键词:心学 心学的错误 王阳明 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 良知 对王阳明心学容易有的误解: 心脏不具备思考的能力,所...

  • 阳明心学—良知

    人往往在不断追逐和满足自己的欲望过程中,遮蔽了自己的良知。 良知的遮蔽——人的堕落、人道的失落 致良知是把良知找回...

  • 阿米巴模式—稻盛和夫的实学

    王阳明龙场悟道,开创了阳明心学,人的良知就是天理,用良知来应对一切,把良知发挥到极致,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稻盛...

  • 知行合一是圣人的专属!

    了解到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王阳明创建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 徐光启的预言被证实了

    徐光启也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 应该说正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的指引,鼓励人们格物致知,用自己的心去感知真理,让徐光启...

  • 对王阳明心学的误解

    关键词:心学 心学的错误 王阳明 王守仁 王阳明心学 良知 心学是唯心主义。【纠正】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阳明心学让你良知不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cp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