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周小川行长谈到了对P2P等金融创新的监管:消费者进行出借时要自担风险、自我负责。

去年年底,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下称“57号文”),要求各地在2018年4月底之前完成辖内主要P2P机构的备案登记工作,并在6月底之前完成全部备案工作,P2P网贷行业正式进入“备案时间”。此后,多地相继发布了P2P平台“整改验收细则”,全国网贷平台备案正式拉开帷幕。业内专家表示,不排除今后还有更严厉的政策出台,这意味着国家对P2P行业监管日益重视。
从严格意义上讲,P2P网贷平台存在三方——融资方、出借方与平台本身。在这里,每一个参与者都要遵守相关的规定。为了保障借贷能够顺利合法完成,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在监管框架之外的规避P2P网贷风险的建议。
对融资方的要求
作为P2P网贷的融资方,平台可以严格其审批,从而提高产品(这里指项目标的等)的质量,更好地为出借方服务。平台可以对融资方提出下列要求:融资信息的透明度与公示;独立的监督与尽职调查;信用评级分析等。
在这里,平台可以要求融资方定期公示其所有的与他们财务状况、运营业绩等相关的信息。对此类公示的要求是:信息要完整、真实,不能误导出借人。
对于P2P提供资金的一方
P2P网贷针对的出借人大多是那些风险偏好较高的人群。因为如果项目出现问题,出借人甚至有可能会损失全部。即便是出借金额相对较小,也需要P2P网贷的资金提供方有足够的承受损失的能力。笔者认为,P2P并不适合所有人群,这里既有对网贷的理解问题,也有风险承受力的问题。
如果有人想在P2P平台上进行出借,首先应当了解其经营模式、出借方案。此外,还要了解关于网络平台的提供商与产品的一些信息,例如相关风险、协约等法务文件。如果出借人在网络上找不到这些资料,就务必提高警惕。
在提供贷款、进行出借时,出借人需要明了回报期望与风险容忍度之间的关系,自己对项目的风险做评估,自己承担出借风险,并且在各个项目之间做出比较。这就需要他们具备专业的评判贷款的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有可能产生的风险。
对P2P平台的要求
P2P平台本身并不提供资金,但也不是融资方;它只是一个场所,向提供资金的一方提供第三方的项目。因此,笔者不主张借助平台,通过广告、专业演示来人为影响出借方,获取他们对自家平台的信任。
此外,为了规范化,P2P平台还可以严格规定融资方通过合适方式,明确标明一些产生费用之处,以便出借人对此费用与成本有清楚了解。P2P可以采用一些有益于出借人的方式来减少风险,例如:对融资方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等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在传统的方式中,通常由类似银行的机构承担此项责任。在这里,笔者建议,应由专门的法律、认证、审核、公证机构介入。也就是说,这项保证融资方及其信息合法性的工作应由一个专职机构来完成。
笔者曾撰文提及在网贷平台中放进一个专业的金融评估机构,帮助非专业资金提供方了解风险。其原因在于:P2P网贷在构架形式上区别于原有传统的借贷方式;它主要是为一些创意性的、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初创企业的起步阶段寻找贷款,类似于风投与天使轮的贷款特征。
此类融资方共同之处在于,通常风险很高,评估难度也很大,一般的出借方较难胜任此工作。对于典型的网贷,参与其中的出借人多半是持有资金额度相对较低,金融评估能力也有限的非专业人员。这种特征使得专业金融评估机构的介入显得更有意义。
笔者的建议是:立足于早期项目优劣评估的人工智能软件,评估类似财务状况、现金流状况、回报吸引力与前景等内容,与专业人员的分析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既提高了评估水平,又能节省出借人的评估成本。
出借项目的信用评估与风险分析应由专门的评估机构介入;项目材料及机构的真实性、合法性,则由专门的法务公证认证机构来完成。
对于P2P平台的优化,笔者还有一个建议:将出借人按照其要求的回报以及提供的资金额度等特征,做打分评估。大致可以这样:如果平台能够提供一个功能,为出借方按照融资方对资金特征的要求做一个评估,例如,出借方期望的回报与能够提供的额度等,那么就能帮助融资方找到更加优质的资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