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有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指的是事物的根本和本体,这里指的是人固有的伦理道德品质,即以仁义为中心的道德修养。文则多指文采、纹饰,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礼,即规范的礼乐制度。
在艺术创造中,情感道德多于文采礼节,则显得朴鄙无智,过多的文辞修饰多余情感,则显得虚浮僵硬。只有当情感和文采达到一个巧妙的结合以及恰当的点,才会显得有君子之风,是真正的艺术佳作。
这讲的是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文、质本义是孔子就人的修身成人而言的,在个人修身成人层面,“文”表现为“礼”,“质”表现为“仁”,文是质的外在化。文、质是君子人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文、质也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艺术审美意蕴。
孔子不亏被歌颂为万世师表。短短一句话,就道明了文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指“质”规定“文”,“文”规范“质”,所以需要做到“文”“质”适中。
“君子以义为质”,即以仁以道德作为根本,质量是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作为道德的人,没有好的拼字和,也无法理解传统的礼乐制度,也就是无法理解外在的“文”。孔子有性善论,认为质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文作为一种外化,则需要后天的修养和学习来维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