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传道:淡泊寡欲

作者: 薛崔愿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07:36 被阅读64次

老子主张修身,其实修身只有一个字:真。

儒家与道家不同,儒家修身在于另一个字:诚。

也有人说儒家是德、善或者仁,大体上差不多,儒家修身注重人际关系,特别重视讲诚,讲德,讲善,讲仁。
道家注重宇宙间事物的关系,所以讲真。
儒家讲修身与老子讲修身,路径相似,老子先搞好自我修养,然后“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
儒家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说: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后人庄老并称,但两者的异同不可不察。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讲: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是万物之母,道对万物有生养之功,但是,道对万物的态度却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生养万物却不占有,不凭借,不主宰,任物自为。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讲,修身的目的是为了“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
老子的学说是救世之学,也是隐士之学,后来,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注重个人的修炼,翩翩然逍遥游了。
庄子不是不关心天下,只是天下实在太乱,改变不了,轻易入乱世,不仅不能救世,反而个人也没法保全,只好个人去修仙。
儒家的圣人是大德在身,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不管千难万难,不管环境怎么样,拔出心肝与他作去。
这样的路径选择,最高的境界,诚如孔子所言,君子有杀身而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孟子也言:舍身而取义者也。
道家的圣人概念与儒家的圣人概念是不一样的。
《道德经》上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的毫未、累土、足下皆是柔、弱、小,却具有无限发展之前途,但一旦长成合抱之木,累成九层之台,行致千里之远,反而就趋向停滞与消亡了。
老子的辨证法认为,强大与弱小不停的发生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尽管是不经意的、渐进的,但是,从弱小趋向于强大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你想永远处于毫未、累土、足下的状态是不可能的,时间会推着你向前走。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在大圣大哲的眼里,时间空间根本不是回事。时间、空间为什么在大圣大哲眼里不值得考虑,因为在他们看来,道才是长存的,人的肉体可以朽败,万物可以损毁,但道永远不朽。对于人类而言,悟道行道的智能才是人类获得自我救赎的唯一途径。
此一智能只能从四个字开始:淡泊寡欲。

相关文章

  • 薛生传道:淡泊寡欲

    老子主张修身,其实修身只有一个字:真。 儒家与道家不同,儒家修身在于另一个字:诚。 也有人说儒家是德、善或者仁,大...

  • 淡泊明志

    陶渊明,田园派诗人,后人对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一生杜弊清源,淡泊明志(淡泊寡欲),归隐田园...

  • 黑白创想-淡泊

    恬淡寡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 淡泊

    贪名图利是非多, 争强好胜烦恼随。 淡泊名利人心静, 清心寡欲天地宽。

  • 《野鹤与蛀虫》

    从道家的通道上出走 步入山林 如闲云野鹤 坚守着淡泊教义 清心寡欲 也有人不一样 遁世不淡泊 众欲横流 一只躲避风...

  • 心香午语190609

    恬淡 恬静淡泊,清心寡欲,修身之所向。 《老子》云: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恬淡是一种境界。 华...

  • 性格和旅行

    心善,自然美丽;心真,自然诚挚;心慈,自然柔和;心净,自然庄严。淡泊寡欲可以养神,宁静致远可以养志,怡情适性...

  • 除夕夜

    感恩岁月,记住美好 淡泊名利,得之安心;清心寡欲,得之舒心。岁岁年年,光景如是,总有山花烂漫,也有落叶雪寒;人生,...

  • 【简单】

    《道德经》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修心之道,在于修得本真之心,唯有心怀质朴,方可淡泊名利。 梭罗在《瓦尔登湖...

  • “为什么有些人很友善,对人也很好,却总是独来独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诗词大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薛生传道:淡泊寡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lg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