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静怡老师带读《爱弥儿》了,马上打开微信听带读,这本书自己看过一部分,又属于看了个开头又中断了的,这次跟着静怡老师带读,读完这本书的阻力瞬时觉得少了许多。
听着静怡老师不疾不徐的开场白,再次听到想念已久的声音,亲切感油然而生,彭彭属于麻辣风格,静怡老师就是温和恬静的风格,还记得第一次跟静怡老师面对面的时候感受到她的温暖,让人很想和她亲近。而和她交谈的过程,一次又一次地被她的博学所折服。她有着资深HR高管的经历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她选择了陪伴两个孩子,她不断地学习,涉猎有关育儿的各流派的理论,同时不断实践,她帮助了很多妈妈成长,据说彭彭和静怡老师相识也是因为同学的缘分,和辉辉老师结缘也是如此,可见越是厉害的人越不会停下学习的脚步。平凡如我,能认识她们,觉得很幸运,更珍惜学习的机会。
这本爱弥儿是卢梭写于1762年,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是要放在18世纪的背景下,而是放在21世纪的现在,来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听带读的时候,联想起《儿童心理学》这本书里介绍的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在18世纪,卢梭的观点在当时确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现代,他的观点依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只是要考虑到时代变迁的因素,更加辩证地来看。
卢梭认为教育的最高目在于培养自由人,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倡导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各阶段相一致,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的他们的孩子,这样是不够的。应该教育孩子成人后怎样自我保护,教育他们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育他们蔑视豪华与贫困,教育他们在必要时,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炽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你劳心费力防止他死去,但他终究是要死的。因此,问题不在于防止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年岁活得最久之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深之人。
说实话,这些话放在自己身上更加受用,虽然活了三十年,如何生活这门课我依然没有学好,我有时候不知怎么教我三岁的儿子和不足一岁的女儿如何好好生活。我能做的,就是学着把每一天尽量过好给他们看。
静怡老师对于孩子和母亲的依恋关系的延伸尤其精彩。关于不同依恋类型的理论,我近期在心理学的书上看了不止一次,理解确不够深刻,还要靠着强记,当我看到这几幅漫画的时候,不禁豁然开朗,不由地赞叹,描述地精准又充满乐趣,一下子就理解了,太赞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135/a75a9a249283f650.jpg)
更多精彩带读尽在香知悦读阅享分部,另附12月精彩书单,看人类未来趋势,看未来自己,看当下带娃~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135/71953832d0ca6e6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1135/1084e0a0cfa55cb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