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见思15:本地农旅结合的可能方式
深入发掘需求
在城市养娃久了,难免会觉得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总是给孩子讲自己以前在农村干的活、吃的苦。讲的多了,自己唠叨,孩子厌烦,远不如一次亲身体验给孩子的感触深。这可能是构成乡村游的原始动力。
充分考虑现实
尽管有很多需求,但实实在在能够达成乡村体验的少之又少。
一方面,在供给上大多数农村的年轻人不喜欢农村,不推荐农村,留在农村的农民主要以种养为生,也难以对接需求个性化乡村体验机会。
另一方面,农村连接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和污水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历史欠账多,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品和服务标准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意愿不强、融资难度较大。
这就导致在造成乡村旅游方面的供需错配。怎么消解这种供需错配呢?主要在于增加供给,打通渠道,链接需求。
增加供给
按离城市远近进行区分:
距离较近的,有可吸引人流量大、交通方便等优势,但也存在景观差异不大、特色创造困难的问题,很难长时间留住客人,可以考虑采摘、喂养、种植等项目,主打一日游、会议团建等。
距离较远的,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大,可以借助自然环境充分打造地区特色,但也存在交通不变、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必须要给人以超预期的享受才能吸引到客人。这就要求既要有足够多的项目让其长时间停留,也要有足够周到的服务让其感觉宾至如归。我们村就属于这个类型的,如果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将选择项目配置丰富且有特色,可以考虑爬山,种植领养,溶洞参观,大型真人CS等;基础服务配套必须跟上,有足够多且清洁卫生的房间,配置驱蚊、防感冒等药品;服务必须周到,以农村质朴情怀对待远道而来的游客。
打通渠道
距离较近的,目标是足够多的人流量,所以主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促销,辅之以年票等模式,长期稳定吸引客流。
距离较远的,最主要的是看特色,需要在不同的地方有一个温暖的“家”,需要摒弃走量的模式。主要需要通过口碑模式宣传,预定模式销售。
链接需求
距离较近的,提供标准化的农旅项目,旅客在众多项目中选择即可。
距离较远的,提供个性化的农旅项目选择,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更多人员聚焦在一起进行保障。
网友评论